物候谚语6篇

2013-11-11   来源:初三下

一:[物候谚语]物候谚语

1、白鹭飞溪河,洪水必然到。
2、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3、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
4、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5、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6、久晴天射线不久有雨见。
7、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8、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9、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10、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11、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12、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13、十雾九晴天。
14、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15、画眉多藏粮,大雪下得长。
16、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17、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18、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19、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20、南闪(电)三日,北闪对时。
21、蟾蜍清明出现,寒露不见。
22、腊梅花向下开,大风卷雪登门来。
23、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24、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25、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26、罩雾罩不开,戴笠仔

二:[物候谚语]关于物候的谚语

1、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2、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3、家燕惊蛰始见,立冬南飞。
4、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5、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6、早晨天发红,海上警渔翁。
7、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8、早雾晴,晚雾阴。
9、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10、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11、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12、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3、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14、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15、猪衔草寒潮到。
16、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17、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18、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19、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20、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21、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22、乌头风,白头雨。
23、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24、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
25、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26、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27、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28、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
29、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30、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31、西北天开锁午后见太阳。
32、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33、鱼鳞天(鲱鱼鳞,不雨也疯癫。
34、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
35、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36、狗泡水天将雨。
37、头发响,风一场。
38、群雁南飞天将冷群雁北飞天将暖。
39、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40、天上云交云,地下雨淋淋。
41、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42、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43、九月九港风。
44、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45、风乱转,不用算。
46、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47、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48、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49、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50、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51、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52、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53、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54、麻雀囤食要落雪。
55、月亮撑蓝伞多风去。
56、蚁出穴觅食、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57、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58、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59、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60、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61、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62、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63、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64、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65、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66、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67、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68、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69、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70、打雷,梅雨终结。
71、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72、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73、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
74、蚂蚁搬家,长虫(蛇)穿道,大雨滂沱。
75、风静又闷热雷雨必强烈。
76、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77、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78、急雷快晴,闷雷难晴。
79、蚯蚓封洞有大雨。
80、青蛙春分初鸣,秋分终鸣。
81、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82、对时雨连几天。
8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84、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85、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86、久雨鸟鸣,天空会转晴。
87、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88、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89、老鼠做窝,寒流将到。
90、春东夏西秋不论。
91、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92、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93、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9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万里。
95、天上鱼鳞斑,地上晒谷不用翻。
96、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97、西北风开天锁。
98、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99、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100、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101、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102、雨来雪,不停歇。
103、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104、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105、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106、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107、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108、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109、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110、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111、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112、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113、云交云雨淋淋。
114、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115、乌云在东,有雨也唔凶。
116、急风行雨暴。
117、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118、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119、好中秋,好晚稻。
120、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121、五九和六河边看杨柳。
122、燕子低飞要落雨。
123、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124、雷公先喝歌,有雨也唔(不多。
125、一九二九难出手。
126、燕低飞,披蓑衣。
127、水缸穿裙,大雨将临。
128、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129、大雨无雨,明年旱。
130、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131、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132、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13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134、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135、狗进灶,雪就到。
136、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137、蚂蝗不安,预兆有雨,泥鳅暴跳,雷雨快到。
138、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139、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140、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141、大雁清明始现,秋分绝见。
142、东风急,雨打壁。
143、蚂蚁成群爬上墙,雨水淋湿大屋梁。
144、月亮撑红伞有大雨。
145、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146、云在南,河水满。
147、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48、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149、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三:[物候谚语]关于物候的谚语(2)


126、燕低飞,披蓑衣。
127、水缸穿裙,大雨将临。
128、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129、大雨无雨,明年旱。
130、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131、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132、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13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134、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135、狗进灶,雪就到。
136、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137、蚂蝗不安,预兆有雨,泥鳅暴跳,雷雨快到。
138、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139、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140、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141、大雁清明始现,秋分绝见。
142、东风急,雨打壁。
143、蚂蚁成群爬上墙,雨水淋湿大屋梁。
144、月亮撑红伞有大雨。
145、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146、云在南,河水满。
147、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48、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149、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四:[物候谚语]农业谚语

1、积肥如积粮,肥多粮满仓。
2、好田隔年不上粪,庄稼长得也差劲。
3、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4、蛤蟆叫咚咚,家家浸谷种。
5、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6、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7、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8、锅底无柴难烧饭,田里无粪难增产。
9、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10、稻子墒大穗,粒粒滚滚圆。
11、撒粪养地,捋粪现得利。
12、种子与农业种子建设。
13、种子粒粒圆,禾苗根根壮。
14、耙田插秧莫迟延。
15、稻要河泥麦要粪。
16、麦种调一调,好比上遍料。
17、四月雨,好动锄。
18、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19、长嘴的要吃,长根的要肥。
20、头伏早,二伏迟,中伏切顶最适宜。
21、麦浇芽子菜浇花。
22、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23、鸟靠树,鱼靠河,庄稼望好靠肥多。
24、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25、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26、人靠饭养,地凭粪壮。
27、包谷抓把粪,越长越来劲。
28、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29、良种种三年,不选就要变。
30、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
31、麦浇芽,菜浇花。
32、庄稼活,不要问,除了工夫就是粪。
33、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34、早禾怕北风,晚禾怕雷公。
35、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36、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37、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38、庄稼老汉不要犟,一个粪底一个样。
39、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40、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41、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
42、偷窃得来的财富有腿,劳动得来的财富有根。
43、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44、猪粪红花草,农家两件宝。
45、降雪与农业。
46、草无泥不烂,泥无草不肥。
47、人是饭力,地是肥力。
48、种地不用粪,等于瞎胡混。
49、人怕胎里瘦,苗怕根不肥。
50、鱼跳水,有雨来。
51、愚蠢的人幸福是钱和官,聪明的人幸福是劳动和贡献。
52、莫换田地,要换种子。
53、处暑下雨烂谷箩。
54、气温与农业。
55、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56、春光一刻值千金,廿四个节气勿等人。
57、高割稻子深耖田,加上肥料收三年。
58、青蛙打鼓,豆子入土。
59、骨灰上棉花,狗粪上菜瓜。
60、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61、好种出好苗,好葫芦结好瓢。
62、无肥难耕种,无粮难行兵。
63、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64、粪生长,没希望;粪熟上,粮满仓。
65、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
66、山上有果,垌上有禾。
67、种麻没有巧,勤上水粪多锄草。
68、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69、北风无露定有霜。
70、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71、物候与农业(以指示作物为指标预报农时。
72、蚕老棋子黑,准备割大麦。
73、鱼靠水活,苗靠粪长。
74、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75、犁田过冬,好过担粪壅。
76、选种要巧,穗大粒饱。
77、榆挂钱,好种棉。榆钱鼓,种红薯。
78、龟背潮,下雨兆。
79、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80、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81、肥料是土地的宝贝,汗水是丰收的蜜汁。
82、合理上粪,粮食满囤。
83、秧摆风,种花生。
84、人忌生长,菜忌生肥。
85、圩田好种,梅雨难过。
86、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87、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
88、霜打片、雹打线。
89、春到三分暖。春天三日晴。
90、梨花白,种大豆。
91、圩田隔夜是荒年。
92、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
93、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
94、好种长好苗,坏种长稗草。
95、圩田好作,五月难过。
96、木瓜开花种小豆,小豆开花收木瓜。
97、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98、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99、春天粪堆密,秋后粮铺地。
100、三月雨,贵似油。
101、粪不臭不壮,庄稼不黑不旺。
102、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103、谷子粪大赛黄金,高粱粪大赛珍珠。
104、铺粪麦子耩粪谷。
105、冬备夏,夏备冬。
106、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107、麦收短秆,豆收长穗。
108、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109、养了三年蚀本猪,田里好来勿得知。
110、枇杷开花吃柿子,柿子开花吃枇杷。
111、要想庄稼旺,合理把粪上。
112、麦在灰里滚,收成靠得稳。
113、夏作秋,没得收。
114、稔子结卜,耙田撒谷;稔子。
115、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
116、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117、龙舟鼓响,黄麻一夜一高掌。
118、桃花开,李花落,种子包谷没有错。
119、处暑雨,贵如金。
120、稻田铺上三层秆,赛过猪油碗。

五:[物候谚语]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一: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300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节的风俗,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这就是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篇二:清明节的习俗400字】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篇三: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我的家乡,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称为“鬼节”。民间还有上坟、添坟的习俗。晚辈带着烧纸,供品等,到已去世的亲人坟上,烧纸磕头。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还要在坟头上压白纸条。听老人们讲这是给已去世的亲人修房屋,防备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来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悼念。此时我想起了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郊游的活动。这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野外去游玩,以此来放松放松自己因工作而紧张的情绪,还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气氛。古代也有踏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清明节都城人民郊游踏青的热闹景象。
清明节还是植树的好季节。因此又有插柳植树的活动。听老人们说旧时候有“清明不插柳,来年变黄狗”的谚语。
除了以上的风俗以外,还有吃蛋的习俗。这就如同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样。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流传至今,有的还增加的新的内容。
清明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我们小伙伴的欢乐活动,荡秋千,放风筝。最好玩的要数放风筝了。大家在一片宽阔的空地上,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共同把风筝送上蔚蓝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飞欢乐,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篇四: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篇五: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篇六:清明节的习俗700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篇七:清明节的习俗8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篇八: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介子推像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

六:[物候谚语]关于冬至习俗的作文

【篇一:冬至的习俗_250字】
今天是冬至,妈妈说要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我家乡的风俗,早上吃过饭妈妈和我就去超市买包饺子用的材料。有鸡蛋和韭菜,买完菜回到家妈妈就没闲着,就开始剁馅,然后我就学妈妈以前的样子,开始和面。因为是第一次和面,首先我把一碗面倒到盆里,浇上温开水就开始和起面来,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可是完全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水少了,面太干了,就是水倒多了,和的面就变稀了,反复了好多次才把面和好,但是和的面却太多了,恐怕我们一中午都吃不完,这时,妈妈的饺子馅也剁好了,我们就忙活起来,开始包饺子了。
饺子在妈妈的教导下,似像似不像的都包好了,最后终于吃上了,我自己包的饺子。
真是开心的一天呀!
【篇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今天是冬至,妈妈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又是和面,又是调肉馅儿。妈妈昨天就说过冬至必须吃饺子。可是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我起床后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来到书房打开电脑,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里点搜索“冬至的来历”,一下子搜出来好多关于冬至的信息。一一读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啊。传说是这样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我故意问妈妈“妈妈,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妈妈摇摇头。“告诉你吧,是为了纪念治病救人的‘医圣’张仲景。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说。妈妈也有不知道的时候,我暗自高兴地想。从网上我还学会了一首关于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了吗?
【篇三:冬至的习俗,中国传统的“过小年】
冬至的由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中国不同的地区在冬至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在这一天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冬至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的习俗: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的习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习俗:台湾民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篇四: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篇五:冬至吃饺子】
冬至这天,按照习俗吃饺子。小的时候我很好奇地问过妈妈,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妈妈告诉我,因为冬至这天是全年最冷的一天,传说吃饺子可以防止冻耳朵。
开始包饺子了喽!奶奶把材料都准备好了,妈妈叫我:“妮妮,快来和我们学着一起包饺子吧!”我拿起一个妈妈擀好的饺子皮,学着奶奶的的样子放在手上,然后用小勺挖一小点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把皮捏拢,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尽管它看上去有些皱皱巴巴的,像个满脸布满皱纹的小老头。可我的心里却甜滋滋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包的饺子。渐渐地,我包的饺子越来越有模有样了,就像小老头变成了小公主,我得意极了!我高兴地举起它向妈妈和奶奶炫耀说:“好看吗?”妈妈看到我包的饺子,笑着说:“非常可爱。”
包完饺子后,妈妈问我:“妮妮,想不想吃?”我连忙回答:“想啊!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于是,妈妈马上打开煤气灶开始煮饺子。不一会儿,锅里的水沸腾了,饺子们一个个浮了上来,它们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就像一群小白鹅悠闲地在河里游着。饺子出锅了,我连忙用筷子夹一个往嘴里送,一股香气从我的嘴里飘向深处。我觉得自己包的饺子和外面卖的饺子味道截然不同,它更美味。
我喜欢吃饺子,更喜欢吃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
【篇六:冬至习俗】
老师同学们: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校花网[*]: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过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进去2014年啦,最后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开开心心,健康成长!
【篇七:南京冬至的习俗和由来】
老南京冬至的习俗有很多的,现在已经简化为“烧包数九吃豆腐”。“烧包”在老南京人的说法里,就是烧一包一包的纸钱。此举意在祭奠先祖。而“数九”则是一个歌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只能“屈指”度日,通过对于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数九消寒。
关于吃豆腐在过去和现在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以前老南京有种说法叫“葱煎豆腐烧大肠”,说的是当时吃豆腐还要配上葱和大肠,这样油水丰富,能够满足物质匮乏时期人们的需求。又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但是现在老百姓一般都是只烧青菜豆腐,既不油腻,又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
南京人冬至吃豆腐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是和朱元璋有关。
明初,朱元璋象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一样,在功成名就得了江山以后,生怕那些追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手下功臣们的威望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削弱、排挤这些功臣的势力,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
刘伯温就是这样一位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刘伯温为人正派,疾恶如仇,在任期间,对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总是秉公处理,决不留情。刘伯温的做法也得罪了当时的权贵,那些权贵把他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权贵们少不了在朱元璋面前造谣诽谤刘伯温。本来就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也开始怀疑刘伯温,进而想杀掉刘伯温。这时,马娘娘就劝朱元璋谨慎行事,免得误杀好人。于是,朱元璋下令要刘伯温三天内交出帐簿备查。
第一天、第二天过去了,见刘伯温毫无动静,他的朋友们都为刘伯温捏了一把汗。到了第三天,那天正好是冬至日,刘伯温左手夹着帐簿,右手提着一只小瓦罐去见皇帝。朱元璋见状感到非常纳闷。于是朱元璋揭开瓦罐盖一看,是小葱拌豆腐,再翻开帐簿一看,帐目清清楚楚。至此,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就像这瓦罐里的小葱拌豆腐,是一清二白的。
刘伯温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所以他的小葱拌豆腐的故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从此以后,每到冬至那天,南京人都要吃小葱拌豆腐,意指要像刘伯温一样清清白白做人。这也是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由来。
除此之外,在老南京的冬至习俗中还有媳妇做鞋敬老、丈人“送冬”祝福、商铺放假等习俗,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消亡了。
【篇八:讲述冬至民俗的来历,为何北吃混沌南吃汤圆】
一、历法中的冬至
1、“是月也,日短至”
地面物体受太阳照射而产生的投影,会随着空中太阳的移动而不断变化且有规律。充满智慧的先人,据此并通过长期观察、测算,最终知晓正午时投影最长或最短的那一天,太阳恰好处于最南端或最北端的极限位置(即南、北回归线)。这据说是“冬至日”与“夏至日”的最早来历。
冬至日与夏至日,其冰火两重天的气温,对先人的生活势必产生重要影响,使得这两个节日的地位尤显重要。他们知晓,当太阳离开最南端,开始向北方移动时,天气逐渐变暖,万物陆续复苏。同理,当太阳离开北端向南方移动时,天气逐渐变冷,草木陆续凋零。
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热量要来得少,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表述“冬至”的词汇,在古代还有如“至日”、“长至”、“短至”、“长日”、“日南至”等说法。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处于南回归线,“日南至”不难理解;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这也就是《礼记·月令》所言“是月也,日短至”。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又称“日长至”是也。
但对于百姓而言,“冬至夜”是一年中最漫长的一个黑夜,这个印象再深刻不过了。在唐时,这一夜叫“除夜”,在宋时叫“冬住”。
2、冬至阳生春又来
资料显示,古人眼里的“冬至”,也是“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的同义语。
学者解读称,这句话至少存在着三个层面的意思,即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日行南至。“日行南至”,我们在前文已有解释;因为北半球所受的太阳光辐射量,处于最低值,此即“阴极之至”。而太阳在抵达南回归线后即时“返航”,这也是北半球“阳气”得到加强的开始。这就不仅仅是冬至,而是“三至”。古人对此称“昼漏极短、去极极远、晷景(影)极长”。
冬至冬至,这冬天的到来,世间不得不面对万物凋零、肃杀萧条的现实。但即便这样,先人们也并没有感到消极或者绝望。
全年季候中,冬至因为具备“阳气始至”这个特殊特点,因此有“阳气始生”一说,也因此被认为是万物开始萌动的日子。唐杜甫有诗称“冬至阳生春又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习俗中的冬至
作为天文学上的一个节气,后来又如何演变为一个民俗节日呢?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心理在起作用?是对自然的敬畏崇拜情结以致产生的一种寄托心理?还是另有原因呢?
据宋《文昌杂录》(庞元英著),在那个时代,元日、寒食、冬至,可以享受休假七日的待遇,为一年中休假最多的三个节日。可见先人对此节俗的重视程度。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对于既为节气又为节俗的这个“冬至”,为何有“大如年”一说?为何有“吃了冬至汤圆长一岁”的说法?当年的贺冬、祭祖之礼还在吗?北方过节以食馄饨为主,南方则食汤圆,这是为何呢?这个节日的背后,还有多少涉及民俗的细节在流失?
1、北方冬至吃馄饨
据一些乡土资料所载,“冬至”作为一个民俗节日,是古代民间的一个大节,其重要地位仅次于春节,因此有“亚岁”之称,有“冬至大如年”之地位。
直到晚清,坊间在冬至节里的规定动作,还有贺冬、祭天、祭祖、迎神、辟邪等环节,甚至连官方都参与其中。而在食俗上,南北方也有着不同的传统。
《燕京岁时记·冬至》中称,这一天,百官呈递贺表。民间惟食馄饨而已。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

物候谚语6篇

http://m.jinghuajt.com/danyuanzuowen/190029/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三下学期家长会领导讲话稿【热】

初三下

初三下学期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六篇

初三下

初三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测试卷范文(通用5篇)

初三下

初三下学期工作总结集合13篇

初三下

初三下学期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合集九篇)

初三下

初三下学期工作总结【十二篇】

初三下

初三下学期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合集7篇)

初三下

初三下学期家长会领导讲话稿【精选】

初三下

关于初三下学期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七篇】

初三下

初三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测试卷【汇编八篇】

初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