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族习俗

2012-03-15   来源:春节

(1) [广东民族习俗]广东广州的春节风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以释放、心理诉求以满足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狂欢节和永远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下面是广东广州春节风俗,请参考!
  广东广州春节风俗
  在漫长悠久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习俗,春节风俗习惯。春节期间,我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 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习俗。传说到啦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该到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谐音表达除陈、除旧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颜色是红,红色有吉祥、避邪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向往和追求,作文素材春节风俗习惯》。每当辞旧迎新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谐音,寓意“福到啦”。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重要时刻。“除”是“去”意思,除夕意思就是“月穷岁颈,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第一个高-潮。(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亲情和节日喜庆。年夜饭之后,除啦年幼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一年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爆竹是用竹竿之类易燃品制成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响声,爆竹名称也由此来。大约到啦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炮仗啦。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道贺声中,拉近啦心与心距离,增进啦人与人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潮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啦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2) [广东民族习俗]广东梅州风俗文化及节日习俗


  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然而 客从何处来 ?这向来是外地游客感兴趣的话题。广东梅州风俗文化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广东梅州风俗文化节日习俗的资料,仅供参考。
  广东梅州风俗文化
  客家传统
  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改称汉剧。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别。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梅县围屋
  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狐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梅州有什么习俗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
  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接财神
  年三十临晨要接财神,每年有具体财神来的时辰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掌妹家”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初十后享灯以及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梅州客家节日习俗
  春节
  习惯上称“过年”,是一的中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油果”,人们事事取吉兆,不骂人,不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入年卦,讲好话”。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祭毕,请有名望的族长讲本族姓代渊源、世系及祖训。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接财神”的少了,祭祀仪式 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新姑爷”也在这两天去“上门”(即新婚夫妻同回娘家)。有的村镇有“搅新姑爷”之俗,给“新姑爷”戴破笠帽,往脸上抹锅灰,弄得“新姑爷”很狼狈。此陋俗现已被废弃。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妇人不回娘家,忌讳吃人家的酒食。乡人还有初一、初二不往外扫地的风俗,寓意是不要把财、喜扫掉。到了初三,家家户户把纸屑、垃圾清扫,加上一些糕果倒在路口烧掉,并烧香纸,念送穷歌,叫做送穷鬼。 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俗语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元宵节
  习惯上称元宵节为“赏灯”,其日期一般是正月初九到十六,
  各村各屋自定,以十一、十二最为集中。
  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灯”同“丁”谐音)。凡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赏灯时举办筵席,邀请亲友前来庆贺。每村每屋有灯会,由首事负责办理。赏灯节前1~2天,派人“请花灯”(即到街上买花灯)。花灯为圆形竹蔑做框,上下为八角形,外层糊贴花纸,并饰以剪纸工艺,造型华丽。买好花灯后,由3人用红竹竿扛回,一路敲锣打鼓,鞭炮不断。
  赏灯节的高潮是“升灯”仪式。所买花灯,先是放在祖公厅里的八仙桌上,到了赏灯节这天下午,灯会与添男孩的家长共商吉时(一般是在下午4~6时),把花灯吊在祖公厅。吊新灯前,先要抢白花。抢得白花者意味着财丁兴旺。接着按所选吉时将花灯往上吊,谓之“升灯”。升灯时呜放鞭炮,各人还将鞭炮从祖公厅怪至家中。住新房者,则要路上安排人接应,一定要让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断。
  晚上,灯会组织放炮仗、烧烟火(一种纸扎工艺)、放孔明灯,舞龙舞狮,一直闹到深夜。
  添男孩的人家有亲友串门、送礼,一般送鞭炮和小孩穿戴的衣帽。赏灯之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被禁止, 80年代以来有所恢复,只是没有过去那般考究;也有人打破传统,生女孩照样请花灯,宴请亲朋庆贺;有的以放电影、照相等形式表力)庆祝。
  3.清明节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旧时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八月。因清明时节正是莳田大忙,人们怕误农事。清明那天,每家只是做一种用嫩芒叶、鸡屎藤或艾叶和米粉加糖做成的米饭吃,或菱、祖坟挂纸,表示悼念。80年代未开始,清明节扫墓的人逐渐多起来,一是各机关单位、厂矿、学校多在这天组织人们到烈士墓前祭悼,宣传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外出工作或打工的人在清明节回来扫墓,表示赚了钱不忘祖宗。
  4.端阳节
  习惯上称为“过节”、“五月节”。客家人有“一年一节”的说法。“节”指端阳节,可见端阳节是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日。这一大,家家要备办三牲敬祖先、敬神,亲朋好友互相往来。其活动主要有包粽子吃,用直蒲、艾叶煮水洗澡,挂葛藤,意为避邪消灾祛病。
  5.立秋
  又称为“秋日”秋,客家方言谐意为“就”,即“完毕”。此时,夏收夏种已结束,农民认为农事做“就”(完)了,趁此余闲,备办三牲粉果酬神,邀集亲朋团聚。
  6.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家家户户用糖果、月饼、酒、茶敬“月光”(月亮)。据客家民间相传,元末朱元漳起义,在月饼内夹纸条传递统一一号令,在中秋之夜举事。史载,客家人先祖参与反元起义者甚众。此传说为客家的中秋节吃月饼赋予了特殊意义。
  7.重阳节
 
  又称“寻羊”、“寻阳”。一般在城镇附近及南半部的居民过重阳节,北半部居民少有过重阳节之俗。附城居民重阳登高,多上神光山。从九月初到重阳节后几天,登高的人难以计数。重阳节还有吃狗肉的习俗,俗语谓“寻阳狗、冬至鸡”。

(3) [广东民族习俗]广州过年习俗及春节风俗


  广州有句谚语: 行过花街先过年 。广州很早就享有 花城 的美誉,广州人种花、爱花、赏花和赠花的习俗由来已久。广州过年习俗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广州过年习俗的资料,仅供参考。
  广州过年习俗
  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广州新年派发"利是"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广州新年派发"利是"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广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一、行花街(广东方言:逛花市)
  “行花街”(广东方言:逛花街)是最为人熟知的广州过年传统,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里的情结。以前老人家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男孩买桃花,走个桃花运;女孩买吊钟花,寓意‘吊起来卖’(矜持之意)。”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两点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两个星期,有关部门就会封闭设置花街的马路,开始为花农搭建花棚和摊档。广州每个行政区都设有迎春花市,有些行政区还设有两个迎春花市,规模大小各区因路段的状况而异。以前花街只买桔子和年花,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花街有一半以上的档位都是卖各种各样精美、趣致的工艺品,而且这些工艺品档位的租售者,大多数都是在读的高中和大学生,他们十来人一起凑钱合租的一个工艺品档,从拿货到售卖都是自已去完成,既攒到了钱,又学到了社会经验。这不,今年弦月就和几个同学去她读大学的哥哥,在海珠区的花市工艺品档帮忙,她说开档前大家还要开会,要进些什么货、卖多少钱、谁负责什么、分几个班次等等等,大家都要商谅好,真不简单。
  这种叫“银柳”,因花(毛绒状)是银白色的,故名银柳。现在有人把它染成五颜六色,雨还是喜欢原来的银白色,买它五六十支放在大花瓶里,然后扎上一个个指甲大小的红色小蝴蝶结,非常的美丽。
  这种叫“代代果”,也叫“五世同堂果”
  这叫“金桔”,果型比较小,呈扁长型,春节以后可摘下果实,用蜜糖腌制成为“糖金桔”,有化痰止咳的功效
  这叫“四季桔”,果型呈扁圆型,春节以后摘下果实也可以用盐淹制成为“咸桔”有生津止渴,对咽喉炎很有作用。
  这叫“朱沙桔”,果型和株型都比较大,许多单位都喜欢用作新年门口的摆设
  蓝色的玫瑰
  这盆叫“火炬”
  金桔和四季桔
  绝对是花的海洋、人的海洋
  花街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每个花市都会有一个含有当年生肖的,具有各自特色的“牌楼”,大家都喜欢在牌楼前留影,以印记岁月的流逝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花市各有特色的主牌楼吸引不少“街方”拍影留念
  (广州人互称邻里为“街方”,这既是一个广义也是一个狭义的名词)
  人们看花、买花,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特别是除夕之夜,花市进入高潮,那场面简直令人吃惊,仿佛整个广州的人都聚集在花市里似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直到午夜两点,人们才慢慢地散去,这时卖工艺品的会降价甩卖,不留货尾,所以还在花市的人们这时候就总会拣到便宜货;而花农们往年都是卖完了就走,卖不完就把花果砸烂,人们轰抢的场面有点难堪,现在由于响应了团市委的号召,把卖剩下来的花果都捐给老人院等慈善机构,这样的结果,人人都能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广州的花市还给文人墨客和摄影爱好者们增加了不少创作的灵感,记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五城记》中对广州人过新年的描绘:
  “走进每家的客厅,全是大株鲜花。各种色彩都有,名目繁多,记不胜记。我最喜欢的是一株株栽在大盆里的金桔树,深绿的叶,金黄的果,全都亮闪闪的。”
  “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美丽的芍药,争艳在花丛中,富贵而骄傲
  广州又称“花城”,假如春节你在广州过年的话,你就会明白广州的新年是怎样用花砌成的,你就会感受到什么叫春暖花城了。就像雨回答圈友所说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满载而归的人们,洋溢着新春的快乐
  二、烧炮仗
  “烧炮仗”是广东方言即烧爆竹的意思。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 “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但在广州,对于爆竹的应用是特别多的,不但在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婚嫁、建房、开业等有应用,在平常的百姓家每逢拜祭都要“烧爆仗”(广东方言:放爆竹的意思)。在新年来临之际,还没到农历初一,广州就会满街的鞭炮,家家户户在拜祭灶君或者祁福的时候也会烧上那么一串鞭炮,图个吉利。特别是在年三十晚全家人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个时候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前几分钟把鞭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持续几个时辰。初一清早开门,家家户户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随后,又是一阵开门的鞭炮,初一、初二、初三每家每户一早起床就会放鞭炮,这叫“开门炮”,可以为家人带来欢愉和吉利,也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由于近年来广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和同学一起去逛花街,没听妈妈话要12点前回到家里,听到鞭炮声才赶回家。那时候,满街的炮竹声都快把耳朵给震聋了,炮竹产生的硫磺烟简直看不清路,只能捂着耳朵拼命地往家的方向跑。
  春节的时候,我们这条街的小朋友还和外来的小朋友用烟花来打架,想起来都觉得危险,但那种日子却一去不返了。现在我们要享受鞭炮为我们带来的惊喜,就只能到郊区去放了。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三、贴挥春
  挥春,也叫春联。就是北方所说的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广州人喜欢在在楼梯的墙上贴一张“上下平安”的挥春;在大门上贴一个“福”字或者是一张财神的画像,或者是招财进宝、花开富贵等的立体图形挥春,在大门的楣和门的两边都贴上一幅对联,在房门上根据不同的人贴上不同的挥春,一般老人家的房间贴“龙马精神”、“身体健康”,年轻人的房间贴“万事如意”,小孩子的房间贴“学业进步”,书房贴上“心想事成”,记得有一次到朋友家拜年,看见他们家厕所门上还贴一个“心想事成”,我倒,真把我们笑晕了。
  这叫“金蛋果”比金桔和四季桔的果实体型大和壮实一点,所以广州的家庭都很喜欢买这种盆桔,意头好嘛!
  广州的挥春还用于花盆和花瓶上,用“大吉”、“花开富贵”等字样的挥春包裹花盆、桔子盆,在桃花、和桔子上挂一些吉利话的立体图片挂饰或是装着硬币的红包;米缸的上面还贴上一个“常满”,在阳台的墙上贴“天官赐福”,不少家庭的门前都有一张有“出入平安”字样的红地毡。
  各种有趣可爱的挥春
  四、“年二八洗邋遢”
  俗语说“年廿八,洗邋遢”这是广东方言,就是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那天是扫尘和搞卫生的时候。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其实在以前,早在过年前一个月,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搞卫生和“油灰水”(刷墙),无论年纪大小,清洁任务都会分配到全家每一个人,现在是新时代,家家户户装修后都用了墙涂料,不用每年都刷墙;而且,现在大多数家里都有了保姆和钟点工,所以,这一传统也开始被遗忘,当然,也省事多啦。
  五、新年讲“意头”
  在广州,过年是最讲究“意头”的,就像广州人对花的情有独钟一样,并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雅士,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过年都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一棵桃花(因为广州人买桃花不是买一枝,而是把整棵树砍下来带回家)。广州人过年买桃花,就像西方人圣诞买圣诞树一样。而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这正是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这种心态和需要。
  广州新年家家户户都买一株桃花,并挂上红包
  年糕,美味可口,意头十足
  广州人在过年的时候还要把“意头”这个东西搞得淋漓尽致。
  从食物上要讲意头、从行事上要讲意头、从嘴巴上也要讲意头,比如:过节前要蒸一“底”(广东方言:盆)年糕,年糕包括有:糯米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快高(糕)长大、步步高(糕)升;年糕是用糯米来做的,柔软粘口,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糕:用萝卜和广州特有的腊味、以及虾人等制作,香浓、可口,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配上鲜马蹄,更香甜爽口,广东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萝卜糕
  马蹄糕
  新春期间,广州人在餐桌上的菜式也很讲究,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过年的菜肴除鸡、鸭以外,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发菜?芍硎?发财就手),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生菜(生菜)、冬菇扒菜胆(满地金钱)。在除夕前,每家每户都会买一把葱、一把大蒜、一把芹菜、一把生菜捆起来放在厨房里“压”年(我的天,这词想了老半天,如果谁有贴切的,请纠正),以寓意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有些老广州人家还买两条鲮鱼或是茨菇“压年”,以寓意“年年有鱼”的意思吧。
  冬菇扒菜胆(满地金钱)
  发菜蚝豉(发财好市)
  这是烧乳猪,烧肉就是乳猪上的肉
  皮脆肉嫩,味道好得不得了
  发菜猪手(发财就手),尽管发菜(又称地毛、旃毛菜、地毛菜、仙菜、净池菜、头发菜)是国家严禁采摘的保护植物,但广州人对发菜的情结太深,这种时候,它在广州总是热销货。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不能扫地和倒垃圾(小时候常想,干嘛不定个不用洗碗呀,那就到外面吃饭去,一来家里省事多啦,二来又兴旺了餐饮业,呵呵,多嘴啦);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这个传统早被改啦);年初三是赤口,因为易发生口角,所以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筷子落地就叫“快快乐乐、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
  六、新年八宝果盒
  在新春佳节,广州家家户户都备有八宝果盒,来招待拜访的亲戚和朋友,果盒里面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有各种糖果和巧克力、开心果;有广式的贺年蜜饯,如:糖金橘、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椰角、糖椰片、糖冬瓜、糖莲藕……;还有油角、煎堆、蛋散等。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们一起各家各户地去拜年,大家总会互相赠送油角和蛋散,比试看看谁的手势(夫功)好,然后离开的时候,大家总会抓一把红瓜子放在兜里,边走边嗑,呵呵。
  七、煎堆、油角、蛋散
  广东有句谚语:“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就是说广州人不管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家庭,煎堆、油角、蛋散、年糕,多多少少也得准备的新年传统食品。
  煎堆
  煎堆是以爆谷拌糖胶为馅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
  油角
  油角,有软角、脆角、酥角,三种因使用面粉的不同之分。有点像包饺子,但里面由芝麻、花生、椰丝和砂糖做馅料。记得小时候,做油角是最快乐的事,因为家里人手不够,妈妈就会请来亲戚朋友一起帮忙,围在一起擀面皮、包油角、和下锅油炸,每个环节都很讲究,这样炸出来的油角吃起来才酥化可口。那时候我做的油角一下窝就炸开,大家都不让我说“裂”了、“爆”了,让我说“笑”了才对。
  蛋散
  “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现在广州人家都很少会在家里炸煎堆和油角了,因为油烟会比较大,现代人都讲究健康和环保,而且现在食物多了,对于这些油腻的食品,食量也很少。所以现在很多商家借此商机,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制作出来销售,我们又健康了,商家也赚钱了,一举两得,可是,这个传统又在新观的转变中又消消地消逝了。
  以前每到春节前夕,满街都飘着炸油角时花生和油炸的香味,新春的气息尽洋溢在这些炸油角和炮仗炸响后的火药味里,所以现在有时候经过某些小巷闻到炸油角的味道,我们都会驻足在那里,回味着小时候常背着妈妈偷吃油角的情景,回味着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
  八、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初二是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出嫁的女儿本来哪一天都可以回娘家的,但俗信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贫穷,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回到娘家后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而这些长辈也要派利事给女儿、女婿以及带回来的孙子、孙女。如果家中有弟妹,当然也会互派利事。所以每年正月初二,娘家充满一片喜气与热闹。
  九、利事
  广州人称红包为“利事”,常说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过年期间,老人家会给晚辈红包,无论是年龄大小,已婚的人的会给未婚的人“利事”,当然包括小孩子咯。
  记得小时候,雨年初一一早起来妈妈就会在雨的床边,让我说上两句吉利的话,就给雨两封“利事”,现在雨也传承了母亲的传统,也让弦月说两句吉祥的话语,然后就给她两利事,希望她也能快高长大,健康快乐,学习进步。
  给利事一般给两封,以示“好事成双”的意思。以前“利事”只是一个“意头”,大家都是“意思意思”,所以数额不算太大。记得雨小的时候不常用零花钱,所以收到了红包,总是把一封给妈妈,因为妈妈老是封出去,没有收回来。现代的“利事”,封的是人情,比较的是面子。孩子一个春节的压岁钱已不是几百,而是几千(说白了这还不是父母的钱,互相往来嘛)。而且,现在孩子要用钱的地方可不少,“我的利事,我作主”,现代的孩子,这么小就懂当家作主啦。
  十、拜神
  广州人在节日里俗称的“拜神”不但是指到寺庙里拜神,还特指在家参拜神灵和祖先。广州人对神明和祖宗都最为尊敬,很多家庭都设有神柜,最上奉的是观音或关公等自家供奉的神灵,中间供奉的是祖先的神位,底下供奉的是土地,在家门口的墙上也供奉天地和土地。每到大节和纪念日,都要??ι毖迹?菁捞斓亍⒆孀凇⒔硬粕竦龋?凑?迂ト?男辉罹??迹?莺畏缴窳橛檬裁词澄锖蜕展┢返龋?魑?彝ブ鞲久嵌蓟崦Φ貌坏昧恕5?窍衷谛率贝?⑿路缟辛耍?魑?乱淮??芏嗑傻南八锥疾惶?私猓?乇鹗遣缓屠先思乙黄鹱〉哪昵嵋淮??伦橹?募彝ジ?且话隳苊庠蛎狻
  十一、舞醒狮
  广东醒狮,威武而自豪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春节期间很多商场都会请来醒狮队,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
  十二、元宵节吃汤圆
  元宵节的广州吃的是汤圆,各个公园都会举办灯会展,但是一般农历十五大家都已上班,所以除了每家每户都要像过年那样??ι毖迹?菁捞斓亍⒆孀谝酝猓?蠖嗍?硕济挥辛嗽傧肴饶值男巳ぃ?蛭?话愕ノ凰淙怀醢司蜕习啵??切履昀锩挥卸嗌俟ぷ饕?Γ?谑谴蠹叶蓟峄ハ嗟礁髯缘募依锶ネ虐荩?庋?热饶帜值哪憷次胰ィ?恢背中?脚├??澹??嗽??冢?蠹业男囊哺檬栈乩矗??酵度胄乱荒甑墓ぷ鳌
  广州文化公园的彩灯展
  十三、烟花汇演
  广州每年的大年初一就会在珠江边放大型的烟花。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一朵朵炫丽的烟火,带着广州人民对美好明天的寄望,带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美丽的珠江上空绽放、也在我们满怀激动的心间绽放
  广州的春节,是广州民俗文化一个标志之一,如果你在广州过年,会让你深深地感受到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在科学技术与新思维不断进步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正随着新观念的改变而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中的内容只是听雨所能触及的习俗,还有许多更有趣的习俗和说法,因听雨的感知有限,故未能详尽介绍,比如八宝盒里每样食物都代表着一个意思,雨曾在多年前的《香港翡翠台》某节目中听过,可惜听完信服了以后,却没有印象记下,现在问起许多老人家,她们都没有一个令雨满意的说法,实在有些惋惜。
  在这个到处都宣扬移风异俗的时代,什么该保留,什么可以更改,是否值得我们新一代的广州人去思考和摸索呢?写这篇文章是听雨受到某位网友询问广州过年的习俗而特发的想法,写这这篇文章的时候,引发了雨童年美好的记忆,希望把这篇文章奉献给大家,让祖国各地的你们也知道我们广州过年的习俗。或许明天,我们的习俗也许会有所改观,这里也雨代我的弦月记录她曾经熟悉不过,或是老掉了牙的童年新年点滴。
  广州春节的这些传统习俗,健康而有意义,比如:金桔和四季桔(这是广州历久的新年载种,近几年才出现代代果、朱沙桔和金蛋果),金灿灿的,既有意头也可供观赏,节后还可以取期果实来作有益身体的保健食品;桃花和盆桔在春节后很多花农都回收,可以循环载种,有待明年成果成树后再销售。
  广州新年的习俗,不但讲“意头”,其中还蕴涵了广州人聪明、实在的智慧,越是撰写下去,雨我越为身为广州人自豪。在这个东西方文化和南北文化交融的时代,广州的春节也夹集了北方的某些传统因素,今年的初一,也正是西方的情人节,那么,作为同是中华民族民俗传统的广州新年习俗,能否也能影响北方的你?作为广州人,我们又该如何去维护和巩固它呢?我们又能否用我们中国的民族传统去影响和融合西方国家的民族传统呢?这是一个各地都共通的问题,但融合又是否没了特色?呵呵,雨我也不扯远啦~~~
  但,听雨季节还是深深地觉得无论是广州人,还是来自各方移居到穗的新广州人,都应该把它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最后祝大家新春愉快,新年进步,身体安康,家庭美满,学业进步,步步高升,万事如意!
  广州的过年习俗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S(?S,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ι毖迹?菁捞斓亍⒆孀凇⒔硬粕竦龋?庖惶欤?彝ブ鞲久嵌蓟岷苊ΑM砩先?页酝拍攴梗?缓缶驼?浇?胄碌囊荒辍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S、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最传统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些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时候,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妈妈带着我一起做“油角”,虽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年的一种乐趣。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芍硎殖啤胺⒉凭褪帧保?⒉?沈呼?础昂檬路⒉啤保?趟岵顺粗砩?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广东民族习俗

http://m.jinghuajt.com/huatizuowen/106462/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春节放假期间注意安全通知四篇

春节

春节廉政谈话三篇

春节

春节廉政谈话【五篇】

春节

2024年村里春节前党小组会议记录范文(精选四篇)

春节

聚会邀请函 范文(通用3篇)

春节

春节前廉政谈话讲话稿精选三篇

春节

春节对联欣赏(锦集3篇)

春节

春节前廉政谈话领导班子锦集四篇

春节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精选三篇

春节

庆祝春节的议题【汇编五篇】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