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不是春节

2012-03-20   来源:春节

一:[新年是不是春节]2018年春节的是几号

  导语: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2018年春节的是几号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8年春节的是几号
  2018年春节是公历2018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一,星期五。
  春节简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的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现行“春节”称谓只有95年历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现在过节很多人要返乡,春节时的客运压力空前,“春运”也堪称春节的一大现象,下面易安居算命网为大家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燃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祝福语
  1、春节禁令:禁止喝酒,在不叫我的情况下。禁止思念,在不想我的情况下。禁止打电话,在不给我打的时候。禁止发短信,在不给我发的情况下。
  2、春节到,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平安,生活充实饱满,事业步步高升,心情阳光灿烂,财运滚滚而来,家庭美满幸福,新年开心快乐!
  3、为欢度新春,我为您整一对联。上联:上午聚,下午聚,喝高喝醉梦里聚;下联:白天乐,晚上乐,玩疯玩爽透心乐。横批:祝您春节过得岗岗的!
  4、先敬杯酒鬼酒,再斟五粮液,三送茅台酒,四献浏阳河,五呈金龟酒,六送吉祥如意腾飞酒,七送大富贵祥云酒,让你迷迷糊糊、快快乐乐过春节!
  5、点燃的是鞭炮;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到的是祝福:祝您及家人春节平安、幸福、健康和快乐!
  6、春节到了,愿在新的一年中,你的快乐像人民币一样不断升值,健康状况像股市一样坚挺,财运像楼市一样火爆,幸福指数像油价一样层层攀高!春节快乐!
  7、春节来到喜事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一切顺利福气多,新年吉祥生意多;祝您好事多!多!多!
  8、元旦祝福充满希冀,春节祝福充满喜庆,中秋节祝福充满丰收,圣诞节祝福充满温馨。祝你圣诞节快乐,好运相伴终生!
  9、初一至十五,大家齐欢舞,人人闹新春,万象来更新,招财又进宝,幸福把你包,祝君开怀笑,好运往上飘!祝春节快乐!
  10、春节将到,买辆奔驰送你太贵,请你出国旅游浪费,约你海吃一顿伤胃,送你一支玫瑰误会,给你一个热吻不对!只好短信祝福快乐实惠。
  11、除夕的短信扑天盖地,我怕祝福塞不进去,提前行动占领高地,混个前面也不容易,祝你春万事如意!全家身体健康,春节快乐!
  12、春节匆匆就来到,短信祝福不会少,吉祥话要趁早,暖暖问候忙送到。先祝你新年好,再祝你事业高,还要祝你身体好,最后祝你生活幸福乐逍遥!
  13、新年的爆竹很给力,绽开对你的点点思绪,缤纷的祝福洒进你的世界里;春节的问候满满地,包裹我沉甸甸的心意,委托手机里的短信传递给你;春节如意!
  14、我愿化作春天的细雨,向你诉说我对你的情怀。我愿化作夏天的骄阳,向你倾述我对你的爱慕。我愿化作一只幸福鸟儿,向你传达我对你的祝福之声。春节快乐!
  15、大地回暖春节来,小桥流水百花开。大红灯笼挂起来,笑迎宾客喜迎财。过年红包快拿来,姑娘漂亮小伙帅。烦恼忧愁不再来,福星财神相对拜。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16、春节到,五路财神运财到,东南西北中,财运聚你家。祝你住在黄金屋,遍种摇钱树,盛放幸福花,结满富贵果,处处都是聚宝盘,条条大路通财路!
  17、新年到来,只想对你说:今年的春节一定要特别地过,特别地开心,特别地舒心,特别的欢心,这样我就放心了!
  18、祝福问候送不停,愿您天天好心情!亲情爱情样样行,工作顺心事业成!钞票天天赚不停,一生幸福笑盈盈!春节快乐!
  19、新年要到了,趁着短信还没有爆发,你的手机还有空间,我的手机还没欠费,早早预祝你新年快乐!
  20、绚丽烟花绽放云宵,大红的春联书写喜兆,浓浓的年味驱散寒潮,满满的钱袋压岁红包。春节来到,祝福门敲:恭喜发财,过年好!
  【拓展阅读】
  在我的老家豫北农村至今仍流传着春节期间磕头拜年的风俗。这种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人能说清,至少也有几百年了。晚辈通过给长辈磕头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以及对长辈一年来的辛劳表示感谢,晚辈成群结队地给村里长辈磕头同时也增加了浓浓的年味。清人顾铁卿《清嘉录》里记载:“(大年初一早晨)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市。”就是说,大年初一早晨,拜年的活动从家里开始,先向长辈跪拜磕头,祝福健康长寿,吉祥如意,流年顺利,这时,长辈便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然后,家人(过去主要是男子)出门到五服以内的同宗同族和近邻挚友家里拱手相拜,恭喜发财。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磕头拜年是有一定讲究的。大年初一,家人会在父母的带领下零晨四点左右就起床了,都穿上新衣服,先祭拜天地诸神、再祭拜宗亲三代,然后燃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这也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吃完水饺后,就是给父母磕头。兄弟姐妹孙子孙女等全家人,会排成几行向父母磕头,先是给父亲磕,再给母亲磕,而且会齐声大喊:“爹,给你磕头了!”“娘,给你磕头了!”孙子们喊的更响“爷爷奶奶,给你们磕头了!”。老人们会乐呵呵的给小孩发压岁钱。在向父母磕头时,内心中会产生一种神圣感,甚至有些激动,有时眼里会含满泪水,这泪水是幸福,是感恩,是责任———。每年我给父母磕头时,父母都开心异常,虽然嘴上说不用了,但他们每次的表情都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喜悦与幸福感。磕头,我想这一简单的甚至有些“封建”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对父母的巨大关爱与尊重。爹娘其实什么都不会向你索取,一句问候,春节磕一个响头这样简单的情感,他们就极为满足了。
  给父母磕完头后,就要出门给村里长辈磕头拜年了。一般情况是家里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其他人不管大人小孩都全部出动。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再聚到一起到别人家老人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从路南拜倒路北,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拜一拜,磕个头。为了方便大伙磕头拜年,家家户户主屋前都会放上一张干净的席子,拜年的人以家族为单位,一泼磕完,一泼再进去磕。进门就喊“大娘,给你磕头来了啊!”;“哎呀别磕啦别磕啦。年轻轻哩”;“诶,咋能哩,一年一个,磕这儿了啊,俺大爷哩?”“ 恁大爷刚出去,呵呵,快点拿烟, 来来吸个烟”;“ 别拿了,别拿了,有,吸着呢,走了啊,还得去串串,还有好几家呢”;“ 你看,吸一根儿吧。 ”“不啦不啦,吸着呢,嘴里有,走了啊。”“中中,慢点啊 !”“中中,回去吧,回去吧,别出来啦。”磕头拜年的后生满脸的喜悦真诚,老人们满脸的喜悦,看得出那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笑意盈盈如满面桃花。顽皮的孩子则专盯老人手里的鞭炮抢去燃放。满院子的欢乐,满院子的笑声,连树上的野马雀都不愿意离去。在村里不论谁与谁有多少恩怨,只要这个头一磕就会烟消云散,和好如初。
  东方发红的时候,拜年磕头仪式接近尾声。也有人会出村给其它村子的同姓人拜年。
  我的父母年纪大了,为了让他们安逸地度个晚年,我把二老接到了城里,但每逢春节,二老总要嚷嚷着要回老家,他们习惯了故乡浓浓的亲情,习惯了那一声声大哥大嫂、大爷大娘、爷爷奶奶的亲切呼唤,他们还惦记着全村寥寥无几的比他们年纪稍大的老哥老嫂,他们还想蹒跚着脚步给他们拜年......

二:[新年是不是春节]2018年春节时间是几月几日


  春节文化习俗是我国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底蕴之一,下面是由百分网的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关春节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18年春节时间
  2018年2月16日 农历 正月初一
  春节年夜饭上的讲究
  在春节前一天晚上,也就是除夕夜,民间都有守岁的习俗,具体来说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中国人特别看重年夜饭,而年夜饭也十分有讲究,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重在氛围和精神享受。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人们从一大早开 始便忙碌起来,剁肉馅,包饺子,备菜肴。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品尝美酒佳肴。除夕的年夜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此 时,不管路途有多远,人们都希望能够回到自己家中,全家团圆,吃上一顿大餐。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各异,通常离不开馄饨、饺子、元宵、长面等等。除夕夜,十二点钟 声一敲,许多人家就开始吃饺子了,因为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更岁交子”、新旧交替之意。而饺子形如元宝,取其“招财进宝”、“财源广进”之意。所以,饺子 深为人们所青睐,成为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主打食品。而长面,也称“长寿面”,寓意寿长百年。
  南方地区的年夜饭多是吃年糕。“糕”与“高”谐音,象征来年生活、事业步步高升、升官发财交好运。新年吃饭,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 中餐,表示“亲亲热热”;家家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同“如意”,可寄语“如意吉祥”;每顿须有大鱼,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鱼)”。其他的如 吃芋头(年年有余)、吃枣(春来早)、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年糕(年年高升)等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 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既有对即将逝去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希望之意。
  春节剪纸的由来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但也有人认为剪纸发展历史还更早。那么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小编跟你一起去探寻剪纸的由来吧。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装饰,美化家居环境。

三:[新年是不是春节]2018年春节法定放假时间是几天


  在春节之前,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下面是由百分网的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关春节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18年春节法定放假时间
  2018年春节是2月16日,2月16日到18日(大年初一到初三)为国定节假日。
  中国哪些少数民族不过传统春节
  1、穆斯林:肉孜节
  在新疆世代居住的民族有13个,分别是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回族,柯尔克孜族。
  在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也就是汉族人说的年。(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
  剩下的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过农历春节。
  俄罗斯族好像是过东正教的节日,俄罗斯族都信仰东正教。
  在新疆,说一说穆斯林的节日吧。
  他们的确不过我们传统的春节,几个体现:
  不贴春联(在新疆地区,这也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不进门就能区别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的标志)。
  几乎不放假(新疆的好处就是过春节少数民族值班,少数民族过节汉族值班)。
  不过,有的受到汉族群众的影响,会少发一些红包,但红包数量、金额少于他们的传统节日。我经常会吐槽我的几个回族朋友凑热闹……
  部分少数民族也会吃年夜饭、放鞭炮,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少。回归正题,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有三个:
  伊斯兰历10月1日:肉孜节(开斋节);
  伊斯兰历12月10日:古尔邦节(宰牲节);
  伊斯兰历3月12日:圣纪(圣忌)。
  在新疆这么多年,最后一个节日从来没有见过少数民族同学过过,我也是查了才知道……
  在新疆,肉孜节放假一天(调休共三天),古尔邦节放假三天(调休可达七天),学生时代在新疆还是很爽的,下半年也会经常放假。
  有传统说法,肉孜节是回族的大年,维吾尔族的小年,古尔邦节则是回族的小年,维吾尔族的大年(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如何看待不是很了解)。
  伊斯兰历9月是斋月,学生是不允许封斋的,这时候学校老师会格外注意,经常上课问少数民族同学有没有吃东西,或者要他们吃糖。
  两个节日的当天早晨,男人们是要去清真寺的,女人不可以去(问过回族朋友有关习俗,女人除了不可以去清真寺以外,墓地也是不能去的,不知道这个习俗近年来有没有变化,其他民族又是怎样,欢迎补充)。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自然是要宰羊的……过节前偶尔会看到楼下草坪的树上拴着一只小羊羔,真正的待宰的羔羊- - 心疼。不过大多数人家还是会买已经宰好的羊。
  两个节日都有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比如馓子、大盘鸡、烤全羊、手抓羊肉等等等等。
  说来遗憾,每次他们过节只是口头祝福一下,从来没去少数民族同学家里拜过年,也没能吃到那么多好吃的(这是重点),但是每次少数民族同学过完节都会请我们吃饭……因为长辈会给钱!
  二、藏族:藏历新年
  藏历春节初一,对的我们初一你们初二,有些盆友就问了,啥是藏历啊?这就是藏历!
  2016年最新版本,由西藏藏医学院研制,西藏藏学出版社发行,和农历一样里面基本是有关婚丧嫁娶是否适宜的内容,但是它跟农历日子不一样,有差别的,像今年我们春节是只相隔一天的,去年相隔半个月之久。
  这本小红书的作用就是提醒我们今天该戒肉啦,今天要过节啦,还有几天就过年啦,今天适合结婚啊,今天不适合搬家啊,等等等等……
  山西过春节的习俗
  一、开心点心——糖瓜。
  腊月二十三,吃糖瓜。为虾米要吃糖瓜捏?这有个讲究。相传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庭汇报述职,这个天庭呢,就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所在的地方,云霄殿,南天门,太上老君和他的炼丹炉,二郎神和他的狗狗,四大天王什么的,都在这里啦。额,你问我灶王爷是谁?看了下度娘: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这个灶王爷虽然也是道教里边的神,但他不是封神榜里边封的,所以封神榜里面找不见。扯了这么多,跟吃糖瓜嘛关系?看官别急嘛,灶王爷号称是一家之主,民以食为天,灶王爷么就是管家里吃穿的嘛,在百姓心目中所以权力很大的嘛,老人家要上天庭做报告了嘛,如果惹他老人家不高兴,或是老人家听到你家人讲不好听的话,让天庭知道就完蛋了嘛。所以就用黏黏的糖瓜粘住大家的嘴巴,别瞎说话,此外,糖瓜好甜的,所谓甜言蜜语,多说好话,让灶王爷开开心心的上天庭,多给家里说好话,期望在神灵的庇佑下来年家里有个好生活。这就是吃糖瓜的由来。你家有灶王爷吗?有呀!在哪?锅灶在哪这老人家就在哪。一般的农村家庭就在锅灶旁边,有灶王爷的神位,还有香案。来张玉照,大家感受一下。
  二、蒸花糕。
  估计天朝大部地区在年前都有蒸馍馍的习俗吧,不过俺们这是蒸花糕。这个花糕主要是用小麦粉做馍,然后在馍上嵌入大枣,然后在蒸笼里铺上高粱叶或是芦苇叶,把花馍放上去蒸出来。视觉上看起来特别喜人,吃起来自有一股清香,还有枣的香甜。这个当然八月十五中秋的时候也是要蒸的,主要是用来敬神的。记得小时候老妈心灵手巧,远近闻名,蒸的花馍出来自是形神俱佳,有些邻村的跑过来参观,或是去庙里敬神遇见的时候,免不了一番赞叹。还有一种叫花馍。最有名的花馍叫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其实花糕跟花馍是两个种族,根本不是一类,而且做的时令也不一样,只是现在人们对于节令的模糊,物质的丰富,以及商业化的发展,花馍和花糕也一起做了。记的小时候,白面还是自己种麦子,打好麦子然后再去村里的磨坊磨出面粉,那会的面粉根本不可能有现在面粉这么白,蒸出来的馍馍都是黑不溜秋的,卖相难看,但是嚼起来特别有麦香味。扯远了,接着说花馍。花馍我也是长大离家后才听说的名字,俺们老家也有,叫面人,跟你们在北京看的面人绝对不一样,俺们这是山西面人!而山西面人属忻州为最。但是这个忻州面人吧,有点影响河勒个蟹,但却是一段历史,我只给大家讲讲。忻州位处五岳之一的恒山南麓,是中国古代防御少数名族入侵的战略要地。忻州恒山上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北宋杨家将杨延昭北击匈奴,威震三关,指的就是这三关。交代这个历史背景是想说,这个地方自古就是金戈铁马,战乱不断的地方,当地虽倚靠天险,文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历来被欺压,几多流离也是免不了的。好了,交代完了,接着说花馍。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为什么是元朝呢?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据说,当时被人家伦理道德欺辱了个遍,还形成了一种法律制度,塞外边境的民风自古彪悍,所以就流传了这么一出。写到这我突然想到,我们县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诗词歌赋在当地始终比较繁荣,可是民风从古至今铁血彪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我记的小时候,老妈真的是心灵手巧,一到节令就给我捏面人,各种面人有大有小,还用各种颜料画上,活灵活现。还要用柳枝穿起来,挂到天花板上逗我看,面人很快就风干了,能放好长时间。还有,忻州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喜馍有多大?额,一个大概有五到十斤面吧,我小时候抱起来有点吃力。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新年是不是春节

http://m.jinghuajt.com/huatizuowen/107108/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春节放假期间注意安全通知四篇

春节

春节廉政谈话三篇

春节

春节廉政谈话【五篇】

春节

2024年村里春节前党小组会议记录范文(精选四篇)

春节

聚会邀请函 范文(通用3篇)

春节

春节前廉政谈话讲话稿精选三篇

春节

春节对联欣赏(锦集3篇)

春节

春节前廉政谈话领导班子锦集四篇

春节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精选三篇

春节

庆祝春节的议题【汇编五篇】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