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2011-10-07   来源:一年级作文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篇一: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的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历史这门课程才有效呢?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多思考,历史脉络要理清,人时地事记分明,前因后果多分析。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 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唐朝
??
渤海
 
1115年
女真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
  雍正帝时设立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要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 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 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 启 开始的。
  启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构,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 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 汤 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 盘庚 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 纣 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镐京 ,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 国人暴动 。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阳城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篇二: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题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典型例题练习:
  选择题
  1.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正式诞生于()
  A.隋文帝统治时期B.隋炀帝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的这首《琵琶记》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A.禅让制B.分封制C.科举制D.郡县制
  3.“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
  4.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科举制
  5.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1300多年初期在选拔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最早诞生于()
  A.南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6.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B.商人用交子用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D.私塾先生教授《资治通鉴》
  7.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到2009年已经恢复32年了。那么,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A.世袭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
  8.青年周凯武艺高强,尤擅于骑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武举考试,结果考中。此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武则天
  9.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D、明朝科举考试的答卷分八个部分
  10..店太宗曾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中了。”他主要凭借的是人()
  A.郡县制B.科举制C三劣六部制D.行省制
  11.一次,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在我的掌握中了”。这表明他选拔人才的方法是()
  A、科举考试B、罢黜百家C、焚书坑儒D、百家争鸣
  12..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13.电视剧《贞观长歌》深受观众喜爱,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你认为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B.唐太宗轻徭薄赋,精减机构
  C.文成公主人藏,与松赞干布成亲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14.21.为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小龙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他是为了探究下列哪一位皇帝的政绩?()
  A.汉武帝B.唐太宗C.唐玄宗D.宋太祖
  15.4.《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16.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B.开元盛世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
  17..右图是某数具厂生产的一咱历史文物模型:筒车。筒车可以随水自由流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该灌溉工工具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B.汉朝C.唐朝D.宋朝
  18.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C.唐朝和??的关系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19.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文成公主入藏D.遣唐使到来
  20.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和佛教典籍的是()
  A.《大唐西域记》B.《徐霞客游记》C.《东游记》D.《西游记》
  21.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据此回答:
  ⑴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新航路开辟时,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亚洲的哪国?
  ⑵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⑶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22.①“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创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胜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什么?请再列举一例汉、唐出现的盛世局面。
  ②汉唐时汉族同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合同为一家”,请举出一例。
  ③举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密切。”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篇三:初一下册历史知识要点


  初一下册的历史很简单,学生们想考个好成绩也不难,但是平时一定要多看书,加强知识点记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要点
  商鞅变法: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初一下册必备历史知识
  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http://m.jinghuajt.com/xiaoxuezuowen/84377/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春天一年级作文精选六篇

一年级作文

一年级作文我爱运动【汇编四篇】

一年级作文

小学一年级作文爱护环境精选4篇

一年级作文

观察课一年级作文【汇编九篇】

一年级作文

乡村的景色一年级作文400字范文汇总十二篇

一年级作文

关于除夕一年级作文【十三篇】

一年级作文

我懂得珍惜一年级作文范文(通用6篇)

一年级作文

家乡的春天一年级作文精选十一篇

一年级作文

一年级作文家(通用5篇)

一年级作文

我的一年级作文范文(精选三篇)

一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