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2010-04-12   来源:文学常识

篇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初二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


  初二语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是记录香港回归的短新闻,学习完之后记得做好语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的总结。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初二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二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文学常识
  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⒉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初二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特写,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
  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初二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课后练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B.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C.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D.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解析:B项中“旗秆”的“秆”应该为“杆”。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恶劣的经济形势冲击下,公司终于宣告破产。
  B.这次考试很难,但他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C.他沉默地走进来,一脸的凝重已经说明了一切。
  D.我们之间的友谊建立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上。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词语的使用。做此类型题要先弄清每个词语的准确意思。宣告:宣布。瞩目:注目。凝重:端庄;庄重。信赖:信任并依靠。B句中“瞩目”常指大的成就,所以用在这里不恰当。
  答案:B
 

篇二:[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三次降旗的意义是什么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三次降旗的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别了不列颠尼亚三次降旗的意义
  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英国统治的结束(黯然神伤、失落)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自豪感)
  关于《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结构内容
  (一)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
  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1.时序结构
  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
  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199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篇三:[别了不列颠尼亚]初二上册语文总复习知识点整合


  初二的学生在进行语文期末总复习的时候,最好进行知识点整合,这样方便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小编为大家力荐了初二上册语文总复习知识点,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二上册语文总复习重点知识点
  《走进纽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刘成章,当代作家。
  二、字词拼音
  沼(zhǎo)泽 擎(qínɡ)天 倏(shū)地 烙(lào)印 皑皑(ái) 杂沓(tà) 镢(jué)头 白炽(chì)
  ?f(chán)岩 喧嚣(xuān xiāo) 赫(hè)然 蒿(hāo)草 螺(luó)旋 浸淫(yín) 寒气砭(biān)骨
  容光焕(huàn)发 分道扬镳(biāo)
  超尘脱凡:超出尘世,脱离凡俗。
  横空出世:形容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间。
  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道路。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华景象,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竟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表达了作者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另一方面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出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四、写作特点
  ⒈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如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站在摩天大楼俯首望去(俯视);环顾四周(平视)。
  ⒉采用多种手法写出纽约的大楼高耸。
  采用对比手法:高楼如山岳、峰峦:街道如峡谷、沟壑。采用烘托手法:窗外飘着白云。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⒊多采用短句、叠词、叠句、排比句。
  采用短句:“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运用叠词、叠句、排比句,加强了气势和力量,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
  五、重点问题
  ⒈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第二段中写的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看到的景物“俯首望去……”第五段写纽约的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是静态描写,可以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第二段中写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第四段中写纽约的交通“乘电梯……按摩”是动态描写。前者充分表现了风力之大,烘托出大厦之高;后者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⒉下列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桂叶的长颈鹿。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2)“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运用比喻,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3)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郎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⒊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巴东三峡》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
  二、字词拼音
  夔(kuí)门 袅袅(niǎo) 浣(huàn)妆 谚(yàn)语 瞿(qú)塘峡 沟壑(hè)秭归(zǐ)崆(kōnɡ)岭峡 滟??yàn yù)王嫱(qiānɡ)玲(línɡ)珑 耸(sǒnɡ)立 蔚(wèi)蓝 峰巅(diān) 古褐(hè)苍苍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抹角,挨着墙角绕走。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
  四、写作特色
  ⒈结构特点:本文以作者游历的行踪为线索,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部分(1段):总述游三峡的感受:山水奇伟险恶,令人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2-9段):游三峡所见所闻(从东往西,逆流而上)。
  第三部分(10段):游完三峡的心情:脱去危险的快乐,反衬三峡之险恶。
  ⒉抓住景物特色,有说有略。
  长江三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要领。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尔的巫山云雨。矍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⒊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⒋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山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⒉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扬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果,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此外,文中写香溪,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六、拓展:描写三峡的诗句: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白居易《入峡次巴东》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李白《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初二上册语文总复习必考知识点
  《周庄水韵》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赵丽宏,当代作家。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
  二、字词拼音
  木橹(lǔ) 搅(jiǎo)动 斑斓(lán) 漾(yànɡ)动 眩(xuàn)目 屋脊(jǐ) 屋檐(yán) 谛(dì)听
  参差(cēn cī) 仲(zhònɡ)春 稍纵(zònɡ)即逝 娴(xián)熟 轨(ɡuǐ)迹 剔(tì)透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ōu) 缤(bīn)纷 隐匿(nì) 璀璨(cuǐ càn) 摇曳(yè) 瞬息万变(shùn)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三、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描述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⒈结构特点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⒉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面”、“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印象各是什么?第三次游周庄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第一次去周庄,是在“仲春”时节,“天下着小雨”,蒙蒙春雨,让作者觉得这“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墨画”。
  第二次是冬天,一夜的小过后。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黑白分明,鲜明对照,交相辉映,“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较前一次详细一些,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美妙动人。
  第三次游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周庄的旅游节,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这一夜的景象,使作者感到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
  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水乡,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的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船摇过桥洞,最后到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⒉思考下列句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
  (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
  (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光华四射的彩带。”
  写春夜河上所见的五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一、文学常识
  ⒈《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消息。选自2001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⒉文体知识:新闻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其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它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报告文学等。
  ⒊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
  消息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结构: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不可或缺的。
  二、字词拼音
  矜(jīn)持 风度翩翩(piān) 噙(qín) 大阪(bǎn)
  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三、文章思想内容
  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兴奋的心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语言简洁明了:“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的“该”字,就写出了无限的感慨。
  ⒉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写刘淇对记者说,“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要永远保存下去”的细节,说明了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五、重要问题
  ⒈分析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导语的特点,并谈谈用一系列数字有何作用?
  这是一篇消息。正标题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下面的一行字是副标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正标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申奥成功事件,用一个“喜”字贯穿全文;副标题突出了中国得票数之多,充满自豪。开始作者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中国人申奥成功后的无比喜悦和无比激动之情,又用一组确凿的数据展示中国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接下来是各界的反应。
  初二上册语文总复习易错知识点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冯君莉,女,当代作家。
  二、字词拼音
  扑朔(shuò)迷离 颠簸(bǒ) 深湛(zhàn) 恬(tián)静 涟漪(lián yī) 眸(móu)子 魅(mèi)力
  苍穹(qióng) 伫(zhù)立 哈(hǎ)达 篝(ɡōu)火 逶迤(wēi yí)安谧(mì) 肃穆(mù)
  牦(máo)牛 轮廓(kuò) 浩瀚(hàn) 潸(shān)然泪下 地壳(qiào) 沧(cānɡ)桑 娓娓(wéi)
  繁衍(yǎn) 气氛(fēn) 湖畔(pàn) 虚无缥(piāo)缈(miǎo) 脍(kuài)炙(zhì)人口
  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毅然决然: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下来。潸然:流泪的样子。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天:天然,自然。厚:优厚。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颂。脍:细切的鱼、肉。炙:烤肉。
  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三、文章思想内容
  课文写作者在青海湖的所见所感,从各个方面(湖水蓝得醉人;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描绘了青海湖醉人的美,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用“梦幻”作为全文的感情线索,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⒉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绚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至下。
  ⒉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也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2)“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3)“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醉人”也表达了观赏者陶醉之情。
  《生命之舟》
  一、文学常识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等。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刮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二、字词拼音
  率先(shuài) 肆虐(sì nüè) ?(pái)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文学常识
  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⒉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字词拼音
  凝(nínɡ)重 掩(yǎn)映 瞩(zhǔ)目 易帜(zhì) 冉冉(rǎn) 丧权辱(rǔ)国
  三、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特写,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如英国降下国旗时写道:“一百五十六年前……升起……降下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⒉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
  文章穿插了背景材料,如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升降英国国旗等,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中,感受历史的深刻演变,使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五、重点问题
  ⒈文章选择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管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⒉体会语言含蓄而庄重的特点。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中国人民的屈辱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作者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意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

http://m.jinghuajt.com/xiezuozhidao/9597/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流派与并称文学常识(通用4篇)

文学常识

初三语文文学常识月考试题附答案集合4篇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五篇

文学常识

议论文文学常识精选六篇

文学常识

议论文文学常识(合集七篇)

文学常识

中考语文复文学常识知识点范文汇总二篇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训练题及答案汇编4篇

文学常识

盘点小学生文学常识精选三篇

文学常识

小学升学考试文学常识精选六篇

文学常识

事业单位考试文学常识积累范文(精选三篇)

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