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不容易2

2012-09-05   来源:哲理故事

大王不容易2篇1:大王不容易经典台词语录对白盘点

大王不容易2_大王不容易经典台词语录对白盘点


  最近正在热播的网剧《大王不容易》中的台词对白充满喜感,不仅经典逗趣,仔细品味起来甚至还有一番哲理。以下是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大王不容易经典台词语录对白盘点,供大家参考!
  大王不容易经典台词语录对白盘点
  1、如果你不想你的小脑袋变成老子的夜壶,就马上给我滚!
  2、这年头好看的男人不是已经有老婆,就是长得丑。
  3、哎哟我的妈呀,这龅牙快能犁地去了,这要是选进宫去,估计打王的眼睛会瞎掉。
  4、这宫中,除了大王,可连只公苍蝇都没有。
  5、哎呀,宝贝,你是不是胖了?不过没关系,这样的话我喜欢你的地方就多了一点。
  6、干什么?不要乱摸!
  7、你丑你闭嘴。
  8、“我怕你我是孙子”,………………,“爷爷,我怕了你了”。
  9、“你利用我!”“哎,废物利用。”
  10、虽然我是至高无上的王,可我也有我的身不由己。
  11、什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高墙之内都是狗屁,权力才是一切。
  大王不容易的剧情简介
  由欢娱影视出品,于正担任总制片人,90后演员张逸杰、白鹿领衔主演的超级网剧《大王不容易》正式曝光首款片花,片花色调柔和,画面精美。据悉,该剧以西周初年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刁蛮俏厨娘妲喜(白鹿 饰)在进宫后阴错阳差与大王姬满(张逸杰 饰)进行了灵魂互换继而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片花中,妲喜精灵古怪好美色,平生最大愿望是嫁给绝色美男,因此当她对宫中侍卫少雍(赵奕钦 饰)一见钟情后就不惜放弃一切入宫当宫女,却机缘巧合与大王姬满灵魂互换产生了羁绊,身份变化之下带来糗事不断。“大王”为宫人亲自下厨、献吻表白侍卫、朝堂激情尬舞等出格行为频发,“宫女”却一反常态,神情高冷做事毛手毛脚、错漏百出……有了大王身份妲喜接近少雍更为方便,却也因为是大王身份每次对少雍表露爱意总会令人倒吸凉气,场面一度尴尬。妲喜和姬满在追少雍问题上僵持不下,斗智斗勇,不惜互相伤害,却也在相处过程中互相理解、互相欣赏,最后萌生爱意。
  形象与性格巨大的反差和日常的逗趣互怼奠定了这部古装宫廷喜剧欢快的基调,后来突发战事危机四伏又故事引向了另一个高潮。此外,更令人好奇的是在片花的最后两人在现代相遇彼此面露不可思议,他们到底又经历了什么匪夷所思的事,还有多少离奇曲折,都需要到正片中才能找到答案。
  大王不容易大结局剧透
  据悉,在大王不容易大结局中,大王姬满跟宫女姬喜最终是在一起的啦,而姬喜的“少雍”哥哥也终于跟“无双”修成正果,可以说这样的大结局是非常圆满的了,所以喜欢看圆满大结局的小伙伴可不能错过哦!不过有人还有疑惑了,大王不容易大结局中,最后大王姬满跟姬喜的灵魂什么时候换回来呢?
  关于大王姬满跟姬喜的灵魂什么时候换回来的事情,这个小编目前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说明哦,可能要耐心等待剧情的进展了呢。不过既然姬满跟姬喜是在阴差阳错的情况下互换的灵魂,肯定后面会有另外的突发情况导致灵魂再次互换的。
  大王不容易大结局中,两队CP都是有很完美的结局,虽然一开始都是磕磕碰碰,互有嫌弃,但是最后都会发现彼此的好,欣然接受,追剧的小伙伴放心大胆地追吧。
看过“大王不容易经典台词语录对白盘点”

大王不容易2篇2:80后创业成功的人精选

大王不容易2_80后创业成功的人精选


  只有真正实践过,才能够体会到那些创业成功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想想80后的成功创业者,学习他们的创业之道,体会他们的成功方法。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80后创业成功的人,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80后创业成功的人篇1
  走出国门的草根创业先锋
  闯进“非洲屋脊”
  硕士菜农大赚300万美金
  一个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生,跑到贫穷的埃塞俄比亚当起了农民。短短5年,他居然改变了该国蔬菜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自己也赚到了300多万美元,被誉为“非洲屋脊”上的“中国蔬菜大王”。
  踏上非洲,被天价青菜吓了一跳
  今年29岁的李剑,出生在合肥郊区一个菜农家庭。2004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到北京一家生物公司当研究员。然后沉闷的工作环境,让小李十分压抑。那年冬天,在埃塞俄比亚做调查报告车生意的表哥聊起在非洲的淘金经历,让李剑着了迷。2005年,李剑也踏上了非洲。
  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非高原上,有“非洲屋脊”之称。当地牛羊数量非洲第一,同时又是世界著名的咖啡种植园,还有铂、镍、黄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只是由于技术落后,没得到有效开发。当地的铁路和公路运输十分落后,毛驴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这里除了西餐厅就是面包房,李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中餐馆,点了一盘炒芹菜和青椒肉丝,居然要300玻尔(相当于200多元人民币)。因为当地不产青菜,都从外国进口。李剑随后到农贸市场了解情况,发现牛羊肉很多很便宜,而蔬菜少得可怜,大都是土豆、洋葱,绿叶菜几乎看不到。
  表哥告诉他,中埃两国十分友好,近年来中国在这里承包了许多大工程,首都一带住着大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没有青菜吃,很多中资公司只得租飞机从欧洲空运。李剑疑惑:“为什么不自己种?”表哥苦笑:“要是能种人家不早种了,偏偏等你去种吗?”小李却豪情万丈:“只要是农作物能生长的地方,肯定也能种出菜来。”
  创造奇迹,“长不活的东西”活了
  种菜这事远没有李剑想象得那样简单,几年前,一位法国商人就尝试过大面积种植蔬菜,白白扔掉几十万美金。过去外国人对埃塞俄比亚种植业的看法都比较肤浅,认为只要有土地,就可以长出谷物来,甚至可以用化学肥料保丰收。可事实并非如此。当地一年的雨量都集中在两个月的雨季,其余时间连续大旱。过于集中的降雨不仅对农作物不利,还会加速坡地水土流失。而且这里土地含沙石多,漏水不保肥,不宜种青菜,故而当地人从来就不种这些“长不活的东西”。
  李剑不愧是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很快有了办法。2005年2月,他在一个叫尼斯克拉的地方租下300亩地,雇了20多名黑人兄弟,搭起简易的棚屋。先是用石头和水泥修起30多个大水窖,在雨季收集雨水供旱季使用。这里菜苗之所以种不活,是烈日和稀疏土质双重作用的结果。关键是提高土地墒情,使土地能涵养水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施加有机肥。他购买了牛羊粪、骆驼粪等。随后,他托人从国内采购了蔬菜种子和抽水机等物资。在田里种上扎根深、坑性强的茄子、黄瓜、西红柿和青椒。为对付毒日头,他架了防晒网。
  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换来了累累硕果:茄子最大的有1公斤重,西红柿、黄瓜品质也很好。李剑的蔬菜在市场上一露面,马上就被抢购一空。一位当地官员感慨:“这真是个奇迹!”
  成立联合体,有钱大家赚
  第二年,李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招工的消息一传出,就有几百人报名。很多人是想来学习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认为这个“新兴产业”前景很好。为了赢得当地人更好的认同,便于今后通过借助当地人的力量提高产量发展更大的市场,李剑萌生了一个建立类似于“公司+农户”的购销联合体的战略想法。
  2007年,李剑办了一个蔬菜种植培训班,完全免费。只要在农场实习满一年,学 m员便可独立搞菜园。蔬菜由李剑收购,统一销售。当地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仅25美分,而一个家庭采用李剑的技术种5亩菜,每年的净利润至少在2000美元以上,这是一笔他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巨额财富。由此激发起了人们的种菜热情。2008年,李剑的蔬菜基地发展到2500亩,不仅有大白菜、茄子、辣椒,还有西葫芦、豇豆、生菜、芹菜、油菜等40多个中国特色的蔬菜品种,成为当地最大的外资农场。
  在搞好自家农场的同时,李剑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联合体,使当地的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保证了产量的充足。至于市场销售,可以说是有多少要多少。2009年,李剑的青菜还获得了绿色环保认证,出口到也门、沙特等国。李剑的财富滚球般从最初的15万元人民币,变成了现在的300多万美金,在当地被誉为“中国蔬菜大王”。
  80后创业成功的人篇2
  3个80后女大学生开跑腿公司创业
  80后创业,创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近日,在福州罗源就有这样一家贴心便民的“跑腿公司”,高温难耐的天气里,如果你懒得出门,轻松打个电话,就有人帮你代劳,怎不让人心动?公司的老板是3名青春靓丽的80后女大学生,不少客户亲切地称她们为美女版“罗源合伙人”。
  2013年7月26日,记者走进这家跑腿公司,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分隔成服务台、仓库、休息室等,客服人员正在繁忙地接听顾客电话。公司合伙人之一的叶彩英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总部,目前公司刚起步,我们有3名客服人员,2名工人负责为顾客跑腿。”
  叶彩英告诉记者,3年前她去浙江游玩,从朋友口中听说当地有“跑腿公司”,如果懒得出门,只要打个电话就有人代办,十分方便。她顿时来了兴趣,深入了解后,觉得很有市场前景,当时就萌生一个想法:如果在罗源也办一家这样的跑腿公司,肯定不错。由于那时有工作在身,这个想法只好搁浅了。
  然而梦想的火苗并没有熄灭。去年底,叶彩英回罗源,与朋友连小舟、叶丽琴商量创业意向时,她再一次提起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3个闺蜜成为合伙人,具体分工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前期准备工作。
  她们开始奔走在罗源的大街小巷,有的询问同城送件情况,有的亲自跑城区各条路线计算路程时间,有的向市民开展问卷调查。长时间的劳累奔波,她们原本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体重更是暴减。有一次,叶彩英在骑车跑路线时还不小心摔伤,父母见着心疼,就劝说她别干了。可是她并没有因此退缩,伤还没痊愈就和伙伴投入工作中。
  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查、宣传营销等前期准备,今年7月18日,公司终于正式运营。开业以来随着高温的来临,市民的需求量渐增,业务量逐日攀升。为了保证24小时给市民提供便利,她们几乎每天吃住在公司,节假日也不例外。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也有不少快乐的小插曲,“我们还当了一回红娘呢!”连小舟饶有兴趣地说,客户林先生由于性格腼腆,想通过“跑腿公司”向心仪的女生发起追求攻势。每天下午,林先生总会打来电话,要求送饮料或水果给在某商场工作的黄小姐。头几次,黄小姐收到东西并不以为然,直到第五天,她的芳心终于被打动,羞涩地对跑腿人说:“你让他明天自己来吧。”目前两人已经成了一对甜蜜的恋人。
  叶彩英坦言,创业梦想路上虽然遇到不少艰辛,但面对未来她们信心满满。下一步,她们打算在做好罗源城区业务的同时,逐步扩大乡镇区域业务,并增设房屋装修等业务,给更多人带来生活便利。
  80后创业成功的人篇3
  在线教育产业创业一个草根的逆袭创业故事
  二十万付费学员、三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年营业额破亿……在一众线上教育机构冲入市场又苦于找不到盈利模式之际,邢帅教育的成绩单显得非常亮眼。
  邢帅网络学院是国内最早期的线上教育机构之一。其创始人邢帅,大二辍学,2008年以在QQ群里教Photoshop起家。一直以来邢帅网络学院都专注于职业技能培训,学员以草根群体为主。
  六年时间过去,邢帅学院的付费学员从百人增长到二十万人,营业额从两三万元狂飙至上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它所收取的五百至数千元不等的课程学费并不算低,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它的高速发展。
  在中国当下的在线教育市场,邢帅教育是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在线教育公司成长样本。
  一个人教Photoshop起家
  这一年,创始人邢帅萌发了网上教学的想法。当时,中国在线教育远不如现在火爆。
  “80后”邢帅上大学时就读于云南某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深感“专业课程少,学不到东西”的他在大二这一年辍学了。邢帅出身农村,父母观念传统,辍学的举动一度令亲人感到愤怒。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邢帅依靠自学的平面设计技术,接一些零散的设计工作谋生。
  逐渐地,邢帅发现跟自己类似的草根群体非常庞大。许多大学毕业的农村学子来到城市却难以找到好工作来立足。出于帮助这个群体的目的,加上看好在线教育市场, 2008年,邢帅萌发了网上教学的想法,“我能看到在线教育的未来市场,我认为这是我能做出改变的领域。”当时的软件技术在线教学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一间出租屋、一台电脑,邢帅开始了他的在线教育事业。
  邢帅建立起QQ群将学员聚合到一起,在群里教授Photoshop,他每天录制好教学视频发给学员,并在群里进行交流答疑。
  这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性的举动,因为2008年许多公司还停留在录制视频,再将视频出售的盈利框架中,邢帅先走一步,把学员带到QQ群里,尽管还是录播的形式,但实时的交流答疑比起其他教育机构更具备优势。
  因为教学质量良好,学员渐渐多了起来。当时邢帅的学员有一百来人,主要用户群体是工作了一两年、有提高技术水平需求的年轻人以及刚来大城市的农村大学生群体。维持了一年多时间,问题出现了:一个QQ群只能同时容纳200人在线,这制约了学员规模的扩大,并且多人同时在线语音的音质也不稳定。每天依靠不停打字跟学员交流,教学效率非常低。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远程教育载体,成了摆在邢帅面前最大的问题。
  改变模式:从QQ群到YY语音的另类入驻
  转移教学阵地,形成沿用至今的YY+QQ群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学员向邢帅推荐了YY语音。YY语音工具能容纳1万人同时在线,具备优良的稳定性。邢帅尝试后觉得可行,便把教学阵地转移到了YY语音频道。
  这让邢帅顺利实现了一个频道多科教学,也形成了沿用至今的YY+QQ群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当时YY语音的用户数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主要使用群体还是游戏玩家和娱乐玩家。邢帅以教育为内容的入驻显得很“另类”。
  这一年,邢帅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合伙人,并组建了14人的团队,成立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邢帅网络学院。
  尽管找到一个好的平台,但问题也接踵而至。除了阵地的更换令学员流失的问题以外,之前从未直接面对过学生讲课的邢帅由于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加上表达能力不佳,一开始在网上直播教学就收到一片谩骂。这令邢帅印象深刻且倍感挫折,他开始每天发奋锻炼口才。“好老师都是被骂出来的,被上千万名学生骂过才能变成好的互联网讲师。”邢帅事后回忆。
  在此期间,邢帅建立了一套讲课标准:口才好、亲近、幽默。在他看来,讲课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干巴巴的知识的灌输。到了互联网时代尤其明显。邢帅学院有不少用户是90后,成长环境的不同,让这一代人更敢表达,用在他们身上的教学方式也就更需要跟以往区分开。“为什么很多线下教育搬到线上来都做不成,因为他们的认识是不对的,传统教师讲课不够生动,讲完没太多人愿意听。”邢帅更愿意在教学中,利用有趣的段子带入知识点,通过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去带动人学习。采取更幽默、好玩的方式去让人学习。
  除了“好玩”,职业技术培训本身带来的优势也是邢帅立足和设计课程的一个成功点。不同于语言培训和K12辅导领域,职业技术培训成果立竿见影:结束课程后,学员学得一技之长,可以直接找到工作或者提升技能涨薪水,很快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好处。例如学习CAD培训,学员学成后直接可以做室内设计;学电商课程的,可以开淘宝店;学AI,马上就可以找到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每一个技能都对应一份价值,学完后马上可以产生价值。
  此外,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学员学习自主性和目的性比较强。强者英语国际网校校长黎世安就认为,语言培训极大依赖于学员的心理力量,与其需要连续不断和每日定量学习相比,邢帅教育的职业技术培训是短周期的,类似Photoshop技术,可以在个把月时间内上手,若学上半年,那么对比一般人,基本就是高手了。这样的纯技术学习,对心理力量的依赖是很少的。
  在组织架构上,邢帅网络学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和组织模式。
  2010年,邢帅团队决定以一个QQ群为单位建立班级,这个班级的最高管理者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会将免费视频教程传到网上,供网友学习。而在视频中会显示邢帅学院的某个QQ群号,网友加入QQ群后就相当于来到学院中的一个班级。班级内分为试学学员和正式学员。试学学员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入网络课室学习,但是教程一般只有3节左右。而正式学员需要缴费报名,报名后就可以享受终身学习服务,学习的课程会永久更新并可下载。班主任负责管理和帮助学员,同时将QQ群里有意愿进行更深入学习的用户带到YY平台进行付费学习。如今,邢帅学院拥有三千多个QQ群。
  邢帅学院的讲师团队与营销团队分开运作。除了外部招聘以外,邢帅教育也从内部渠道培养讲师——将达到技能要求的学员或辅导员转为讲师。讲师负责把课讲好,以教学质量决定报酬高低。
  如今,邢帅教育拥有上千名员工,包括800名网络辅导员(即班主任)、200名老师、150人的技术团队。
  预计今年营收过十亿
  打造精品公开课,向移动客户端进发。
  2010年,邢帅网络学院的科目扩展出几个品类,增加了商学院、Office等课程,不再是只有设计软件培训;2012年,邢帅网络教育学院正式注册,摆脱以往讲师各自在家对着电脑授课的小作坊模式,开始实体办公运作。2013年7月,邢帅教育获得多玩YY的A轮1500万融资,将总部从云南大理搬迁至广州,并成立广州邢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8月,邢帅教育成功完成B轮融资3000万美元。
  学院的营收也保持着快速增长——2010年是100万元,2011年猛增至3000万,2012年翻一番为6000万,2013年突破一亿元。邢帅曾公开透露过,估计2014年的营收或近10亿元。
  邢帅网络学院的课程收费普遍在五百到数千元不等。这个收费标准在行业中不算低。邢帅对此解释说,当学费低的时候,学员放弃成本也低,学习过程是漫长而且需要坚持的,这个过程很容易让人产生放弃的念头,当放弃成本过低的时候,很多人也就选择了放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免费教育做不起来的原因。邢帅教育的付费用户从2012年的3万增长到至今逾15万人,其中以85 后、90 后居多。学院也开始加大校园代理的推广力度,在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针对急需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提供职业培训。
  邢帅教育现今有十多个科目,最受欢迎的是英语、音乐、工业设计、程序开发等课程,占学院收入的50%左右。未来,邢帅教育打算继续在职业领域拓展品类:以职业教育为核心,挑取需求量最大的科目去做,增加美食、化妆等大众需求的科目,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在线教育中。
  艾媒咨询根据统计数据估计,2015年,整个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当前的在线教育市场还未成型,虽然付费学习的盈利模式也使得邢帅教育目前营收可观,但是互联网产品不断更迭,如何跟随环境的发展做出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下一步,邢帅把眼光投向重点打造精品录播课和移动客户端。
  2014年4月,邢帅教育推出精品公开课,包括平面设计、三维建筑和动画、电子商务、摄影等技术技能型课程。
  录播和直播两种方式孰好孰坏?网上一片争议声。一般而言,更多在线教育从业者认为,相比录播课程,直播课程更具有互动性和现场感,也更能唤醒学生的热情。
  但邢帅团队认为录播课也大有可为。眼下的精品公开课虽然是录播的形式,但也力求互动感和代入感。
  “互联网上不缺乏内容,但缺乏优质内容。”邢帅说。精品公开课采用高分辨率,加入字幕、弹幕功能,从前期课程内容准备、编剧、化妆、拍摄、录音、剪接、后期,有四十人的团队,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思量。
  如今的邢帅教育兼做录播和直播,分成两条产品线进行。直播偏向互动性强的课堂,录播用来做复习使用。除了精品公开课,邢帅教育在2013年开始酝酿做移动客户端,今年年底会推出。不同于市面上的产品,邢帅称该客户端会更简洁,更移动互联网化。
  “情怀”教育,做学员想要的公开课
  “互联网教育的盘子很大,通过互联网深入人群,有意向就可以过来学习,消除门槛和地域性。”
  锤子手机出现后,“情怀”这个词一时成了热潮。邢帅也用情怀来形容自己的教育事业:更关注自己的用户,更想去帮助他们。他坦言自己出自于草根群体,更能够从草根的心态出发,去考虑到这个用户群体的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思考,这才能做出未来最好的产品。”除了草根人群,邢帅教育还有一个特殊的学员群体——残疾人。
  “院长,我特别感谢你创建一个这样的平台。我是残疾人,以前只能躺在床上绣鞋垫维持生活。现在我可以兼职做很多家淘宝店的美工。现在一个月收入是以前我绣鞋垫两年的收入。谢谢你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那么好的平台。现在我们全村人都不再认为我是一个废物了。我也能让他们看得起。”
  这是邢帅曾接到的一则留言,至今令他印象深刻。邢帅学院里的残疾人学员群体占7%-10%的比例。精品公开课之所以加入字幕,就是为了方便少部分的听力障碍学员。帮助残疾人学习一技之长来改变命运。
  今年9月15日,邢帅参加了联想之星学习,回来后在微信朋友圈上说:“柳总(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1984年20万创业,做成了一家伟大的公司,我们起步没有一分钱,但是我们在试图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足不出户。”
  把普通人打造成这个社会上的牛人,对邢帅来说是更加伟大的事情。邢帅教育正在这条路上奔跑着。

大王不容易2篇3:农民成功创业的经典故事精选

大王不容易2_农民成功创业的经典故事精选


  农民成功创业不仅是自己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农民创业者的活跃也在不断促进着农村经济的增长。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农民成功创业的经典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成功创业的经典故事(一)
  现代青年农场主 林下种植中药材
  在四川内江市中区朝阳镇,说起下坝桥村党支部书记谢长明,很多人都会伸出大拇指赞扬这位”四川省现代青年农场主”,这位朴实无华的人民公仆。在群众的心里,他不仅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而且待人诚恳、踏实、工作一丝不苟,因此深受朝阳镇党委、政府的好评。自2015年11月起,他被朝阳镇人民政府农业办首选临时聘用,成了朝阳镇村支书中唯一政府临时聘用的一员。
  谢长明出生于1972年,原籍威远县,因为婚迁来到了内江市中区朝阳镇。1992年,由于当地需要代课教师,持有四川广汉速记秘书学院《经纪人》专业大专文凭的他被学校聘用教书18年,其中担任洪家寺村小学教导主任工作12年。2010年,由于洪家寺村小合并于中心校,所有代课教师都纷纷解聘,谢长明也因此回到了当地务农。2010年,下坝桥村换届选举,受村民踊跃推选,他担任了下坝桥村的副主任。由于工作能力较强,2013年下坝桥村支部换届选举,他被推选担任了朝阳镇下坝桥村党支书。
  自任职的那天起,谢长明就把全村的发展放在了心上,他首先借助党员远程教育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本着身先示范带领群众致富的思路,于2010年,在本村2社与内兄合作创办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0余亩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和生态水产养殖,栽种银杏20余万株、桂花600余株、其他绿化树亩3000余株,目前园林树木葱郁、鸟语花香。
  创业初期,谢长明充分发挥自己聪慧的头脑,不断创新种养模式。他不仅依靠苗木销售来促进经济收入,还借用林下空地发展跑山鸡和仔姜种植。由于受当年气候条件和土质以及当时的交通不便的影响,导致了林下种姜和养殖跑山鸡的失败。
  虽然林下种养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没有颓丧,没有抱怨。而是在进一步地总结失败的原因。经过对土质的监测分析和多次的市场走访调查,他发现了时下林下种植中药材黄精是一大门路。因为黄精不仅仅喜阴,而且喜湿,桂花、银杏、紫薇和香樟树下空间较大,如果不合理利用就浪费了宝贵资源,再则经常除草又要耽误人工,而且经常喷施除草剂不仅会导致土壤板结、树木受损,最终血本无归。林下种植黄精,在给树木施肥或给黄精施肥的过程中,树木和黄精都可以得到营养,优势互补,促进相互的生长,待到黄精长势迅猛之时,它的叶片可以有效地将杂草覆盖,抑制其生存,此举既能节约大量的经济开支,又能促进产业产值利益最大化。
  2013年9月,通过和村民达成土地流转协议,提前支付土地租金后,谢长明便着手开始规划,翻耕土地、清除杂物以及购种。待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便将黄精种苗按照技术指导进行下播。通过数月的精心管理,如今,桂花、银杏、紫薇和香樟树下黄精长势喜人,预计明年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这几年,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不仅仅得到了土地租金收益,也不担心任何风险,而且长期在园区务工人均收入提高了800-1200元左右。家庭农场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促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9月,谢长明被内江市中区农林局推荐参加了四川省农科院组织的”2015届四川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孵化培训”,回来后,他立即筹划采取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扩大林下种植黄精规模,让村内更多农户能参与进来,并借助黄鹤湖旅游开发,开办农家乐,推出以黄精为特色的餐饮,以此就地解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为美丽黄鹤新村谱写新篇章。
  农民成功创业的经典故事(二)
  “养土鸡的妞” 从城市回乡村的创业故事
  互联网时代,传统农业也迸发出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农业的发展前景,开始投身到“互联网+农业”创业中。
  2013年,杨定勇和王芬夫妇毅然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到安徽广德老家养起了土鸡。这两位由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又回到了家乡,开启了互联网卖鸡蛋的创业之路。从300只渐渐发展到如今的几千只,“养土鸡的妞”也渐渐在广德乃至更远的地方打出了名声。他们的土鸡和土鸡蛋也卖到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从零开始辞职养鸡
  王芬之前从事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而杨定勇则是做软件开发,两人的年薪加起来差不多20万元。本可在杭州过得不错,但是创业的想法不经意间萌发了。王芬发现每次从老家回来带的土特产,周围的朋友都很喜欢,觉得既健康又安全。杨定勇在电商工作,对互联网这方面了解的比较多,对于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于是两人决定回老家创业。
  “我们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陪女儿。回老家创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为她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外工作,与父母聚少离多,回家创业的话也可以多陪陪他们了。”王芬的初衷是这样的,然而家人却不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
  王芬表示:“父母经常会说,早知道你们这样,还不如不让你们读书。”但是王芬和丈夫则是坚定信念,开始了养土鸡的事业。没有家人的帮忙,他们夫妻二人就任劳任怨地干着。养鸡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只能一点点学起。买专业的有关养鸡的书籍,在网上查找别人的经验介绍,或者直接去其他的养鸡场考察学习。”王芬说道,“幸运的是,最开始养了300只鸡,除了被车轧死一只外,其他全部存活。”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创业的信心。
  杨定勇细心、谨慎、可靠,是养鸡场的掌舵人。他主要负责品质把关、网站平台的搭建和养鸡技术的研究等工作。王芬则发挥自己的所学及专长,负责对外的沟通以及产品的销售。随着他们的事业渐渐有气色,在加上心疼自己的儿女,父母也开始帮他们分担一些工作。比如说,种小鸡吃的青菜、南瓜,给小鸡喂食,一些比较简单的鸡舍的修缮工作等。
  困难重重各个击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养殖土鸡对于王芬和杨定勇他们来说着实不易。
  鸡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并且要注意防疫、保温等各种问题。“在防疫方面,我们会按时给小鸡打疫苗。同时做好科学防范工作,定期消毒,保证鸡舍的环境卫生。本身土鸡的抵抗力就比较强,所以未曾因为鸡瘟、病毒感染而受到什么影响。”这一点,王芬觉得做得比较好。
  然而有一次因为保温的事差点发生火灾。“2014年春天,天气还很冷,所以小鸡要做好保暖措施。于是决定用地暖,结果不知道是因为保温板质量差还是线路的问题,鸡舍起火了,小鸡们在里面叫着。幸好我当时就在那,发现后及时用旁边的一桶水将火给扑灭了。”鉴于这次事故,后来王芬夫妇在鸡舍安全方面是慎之又慎,尽量地考虑周全。还特意去周边其他的养鸡场请教,那些人觉得这对年轻人很有魄力,都很乐意传授经验。
  遇到的困难很多,其中有一件事让王芬印象十分深刻。“2014年4月,也是春天。那时候小鸡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当时,这些鸡舍关在村里比较小的鸡舍里。小鸡们躁动不安,啄自己身上的毛。这样下去小鸡就会生病。于是我们决定“转群”。因为白天抓不到,便趁着晚上将这些鸡转移到离村子很远的山上鸡舍。我们不睡觉花了三个多晚上,终于把小鸡全部转移。那天下着雨,又没有其他人帮忙,也缺少必要的工具,就我们两夫妻在崎岖的山路山,用纸箱装着小鸡不断的运送着。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非常陡的山坡,那几个晚上真是辛苦。”说起这件事,王芬依然觉得惊险万分。
  现在养殖不是难题了,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那便是渠道和销售。王芬表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怕,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各个击破。”
  创业之路艰难跋涉
  为了养殖土鸡,他们前期投入了全部的积蓄近四十万元。王芬一再表示,虽然农业的前景不错,但是没有智慧、勇气和财力也是不行的。如今,靠着他们的努力,家庭养殖场已有几千只鸡,收益基本能够维持。毕竟属于创业的初期,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因为规模比较小,有时候很难满足一些大的订单需求。但是扩充规模,人力成本则会加大,且很难找到人。所以现在主要是我们和家人在做这些事。”王芬表示,“希望通过土鸡这个口碑产品慢慢发展一些其他的农产品。自己的电商平台已经搭建好,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产品并售卖,逐渐将工作的重心由单纯的生产产品向提供服务转移,希望能找到可靠的渠道商,保证产品的质量,让消费者提供受惠。”
  王芬很看重产品的质量,坚持卖出去的每一枚蛋,每一只鸡,都是自己小孩愿意吃的。广德有的养鸡场,会把产蛋高峰期的蛋放在冻库保存,等到产蛋低峰期来卖。但是王芬坚决不做这样的事,她觉得要对的起消费者。同时,她也很反感为了迎合消费心理在产品中添加色素。
  她很感激政府在他们创业期间给予的支持。他们成功申请到了8万元的“巾帼创业贷款”,这对于资金不足的他们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创业之路漫漫,还需艰难跋涉。“虽然现在每天都很累,但那只是在身体上,在心里我们觉得很有奔头。当然也会有压力,当初他们是村里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不做出成绩来,有负家人的期望。”正是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激励下,王芬和杨定勇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未来,他们会做得更好。
  农民成功创业的经典故事(三)
  靖州杨梅大王的创业路
  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坳上镇木洞村,每到夏天,全村7万多亩杨梅果实累累,长势煞是喜人。成熟的木洞杨梅硕果娇艳欲滴,以其特有的姿色和风格迎接众人的挑选。提起这里,人们甚至会忘了木洞村的原名,而直呼其为“杨梅村”。
  可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连路都没修好的穷乡僻壤,更不用说村民的生活品质达到了什么水平。如果没有转业军人卢登科的出现,或许也就不会有每年夏天将我们馋得流水直流的靖州杨梅。
  提起卢登科,杨梅村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点赞的。正是这位面带谦虚笑容朴实的老人,他带领着村民们从开山造林做起,一步步克服困难,成就了“天下杨梅出靖州,靖州杨梅出木洞”的名句,也带领着他的村民们,走向越来越舒适安康的生活。
  炮火的洗礼,让他有了不一样的坚毅
  卢登科20岁那年冬季应征入伍,新兵训练还没结束多久,马上参加了战争,并担任炮兵工作。谈起那段血与火的往事,卢老记忆犹新:“好几次差点丧命!有一次很久没洗澡,半夜悄悄去河边,刚洗完上岸就听到炮弹的声音,那个炮弹刚好就掉在我洗澡附近那个位置!”“还有一次在发电报,一圈人围着,一个炮弹突然掉进来砸在桌子中间,桌上还有发报机等各种机器,兄弟们都吓懵了,整整五分钟鸦雀无声,幸好?那是个哑弹!”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卢老说起来显得有些云淡风轻,但谁都知道,经历过近乎零距离的生死考验,总会刻骨铭心。
  卢老说,那时候大概每天的炮火声太多,对于炮弹的声音和距离,他已经能非常准确地进行判断。如果声音短平快,那必定炮弹是过了头顶的抛物线,并不会有什么危险;而如果炮声是“咳咳咳”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基本上能不能捡回命都是个未知数。可是这样的准确却让他对声音极为敏感,以至于从战场上回来的前一段时间,整个人完全处于浅眠状态,任何一点声响都能将他惊醒。
  而战争的残酷之处还不止如此,当年部队都只能夜里行军,所有能反光的物品都不能佩戴,所有的照明设备也不能使用,连车辆的灯都要缠上纱布遮住,完全是凭着感觉和经验在前行,很多战士就这样走进了敌人的雷区。而为了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暴露自己个人信息的机会,每个士兵的衣服内衬里只标注了血型,其他信息一概没有,很多战死的士兵连名字都不知道。
  那段最为热血的日子,或许给卢登科注入了连他都不曾察觉的坚毅,而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却成了之后维系他的杨梅事业最重要的纽带。
  儿时的杨梅梦,终成了后来的创业理想
  1982年,卢登科退伍了,转业回到家乡,凭借聪明才智,1990年当上了木洞村的村长。可是,如何在其位谋其事,从根本上改善木洞村村民的生活条件,却是卢登科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他总算想通了这当中的要领,原来,木洞村的传统优势——杨梅种植,早就被村民给舍弃了。
  而事实上,木洞村的杨梅种植有数百年的历史,不仅好吃好看,果大核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能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和胃止呕、美容养颜。而在清代,木洞杨梅便被誉为“敬奉皇帝之贡品”,颇受古代皇家贵族的喜爱。在卢登科看来,这些都是发展杨梅事业的有利条件。
  卢老说,小时候的自己也是只馋猫,常常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摘杨梅解馋,杨梅一直是他的最爱。与其让它养在深闺人未识,还不如真正将它的优势利用起来,说不定还能帮助村民们一起发家致富。
  于是,他联名村里书记向政府申请在木洞村营造千亩杨梅林,以杨梅产业为主桐油林为辅,实施间作短种等综合开发模式发展杨梅业。为解决资金问题,他除了向政府申请贷款100万元还自筹资金2万元。自此,木洞村的杨梅产业拉开序幕。
  三年承诺,却是一辈子的坚守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卢科登干劲十足,但很多村民却并不热心,因为杨梅种下去要3年才能结出果实,而结出果实后,还要1-2年才能够有味道最好的杨梅出产。这4、5年的时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扛得住的。许多不可预知带来的恐惧打跑了许多人,好不容易说服了,但开山造林需要先烧山,这又让很多人打退堂鼓,到头来还怪在卢登科身上,让他赔钱。尽管各种被误解,卢登科还是毫不犹豫自己掏钱赔了,战争的经历告诉他,这都不算事,只要认准了是对的,砸锅卖铁也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
  三年,说着简单却很漫长。说服大家种植杨梅只是第一步,还要有好的种源。为此他一个人赶火车到浙江买回来新品种,又想办法引进乌梅的品种,好不容易种上了,村民却对杨梅不上心,很多人对幼苗的成长状况不闻不问,这让卢登科很是被动。“不被人理解总是孤独的”,而他孤单了整整三年。
  为了让大家相信杨梅种植是真的有成效,这三年他经常都是早上六七点就到了杨梅林里,天快黑了才回来,修剪枝桠,查看果树,就这样三年如一日,把果林当家,把一株株杨梅苗当孩子一样照顾,终于让七万多亩木洞杨梅结出了累累的果实。
  平均海拔600-800米的青山,清新舒展的空气,透亮甘甜的水质,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卢登科的辛勤耕耘,终于让木洞杨梅打出了名气,在杨梅还没成熟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大老远的跑来预定,更有趣的事情是,木洞村门口有人卖杨梅却无人光顾,村里面杨梅生意火爆异常。而那些之前对杨梅生长不闻不问的村民也主动找到了卢老,希望好好学习杨梅种植技术,种出饱满多汁,酸甜可口的杨梅。
  竹篓送货到长沙,杨梅汁流了一地
  杨梅迎来大丰收,以前冷清安静的村子,一夜间变得热闹起来。经常,人们还沉浸在甜美梦乡,就有人大老远开车来预订抢购了。卢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新的烦恼又来了。杨梅是水果当中少数没有“外皮”的,十分娇嫩,保存周期很短。“那时候,想着能让别人尽快吃上杨梅,大热天里他开着货车从怀化亲自送货去长沙,可是因为杨梅都用竹篓子包装,再加上高温烤着,半路上杨梅就不新鲜了,汁水流了一地,最后,我都不好意思把那杨梅送给别人吃。”谈起往事,卢老很是心酸。
  幸福都到嘴边了,难道就让它这么溜走?卢登科舍不得让这些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杨梅被浪费。他通过查资料,找能人等方式给杨梅寻找包装设计,让多家包装设计公司参与设计投标,最终一家公司设计的包装脱颖而出,不但解决了保鲜的难题,设计效果也让人很满意。
  除了在包装上下功夫,别的方面他也积极探索,就像当年当兵打仗一样,他总相信,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事情也只有去实践才会有结果。2001年他独自去到浙江,学习当地人保存水果的方法,回来后自掏腰包建了冷库,并在墙面上做了泡沫隔离层,让杨梅保存更久的时间,拥有更好的口感。“我就是想让大家都能吃到正宗新鲜的靖州杨梅,我也希望每一颗杨梅都不被浪费,都能产生价值!”望着一车车平安运往外地的杨梅,他总算欣慰地笑了。
  孩子们的选择,他不干涉
  现在的卢登科,是木洞杨梅繁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不但带领大家获得成功,自己也获得了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科技进步先进个人、怀化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
  和杨梅打交道的日子里,卢登科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什么时候施肥怎么嫁接他都一清二楚,提到他的名字附近的村子也没有人说不认识。每次农户来询问他关于如何种杨梅,他都会耐心的解答,并亲身示范。问及会不会让儿子跟自己一起种杨梅时,他笑言:“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如果他们愿意跟我学种杨梅,我当然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如果他们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也不会强求,我尊重他们的选择。”
  杨梅大王的担忧:一村富不如村村富
  应该说,卢登科和木洞村,是“靖州杨梅”最为响亮的代名词。但对卢登科而言,他并不希望提到靖州杨梅,人们只能想到木洞村的杨梅,而忽略了靖州其他村镇上的杨梅。因为,只要是靖州杨梅,便都是他心里的宝贝。
  就好比距离木洞村不远的高山村,同样种植着杨梅,却远不如木洞杨梅知名,往年甚至有不少杨梅成熟了之后只能烂在地里,村民的收入情况也很一般,大部分人住的还是吊脚楼,只有极少数的人住上了砖瓦房。看到这样的情况,卢登科挺难受的,他也在想办法逐步帮助其他村镇上种植更为优质的杨梅,从今年开始联合电商开始网络预售,他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逐渐帮助靖州所有的杨梅种植户改善生活,从一村富到村村富,让人人都有成为“杨梅大王”的可能。
  后记:
  和卢登科的交流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你看得到他身上因军旅生活而养成的良好习惯,你也感受得到他的踏实认真和坚毅果敢。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跟着他,在杨梅山里上上下下,他就这样不厌其烦地修剪着杨梅的枝桠,查看每一株杨梅树的生长状况,累了就在山上歇一歇,得闲了就和我们聊一聊他的杨梅故事。看着杨梅从青色转为红润,再长成饱满多汁的乌梅,一直是他最幸福的事。

大王不容易2

http://m.jinghuajt.com/zuowensucai/130479/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哲理故事留下更有工作效率【四篇】

哲理故事

十个哲理故事及感悟范文(通用4篇)

哲理故事

简短的哲理故事及感悟精选5篇

哲理故事

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哲理故事(锦集4篇)

哲理故事

幽默哲理故事(合集三篇)

哲理故事

简短的哲理故事及感悟锦集七篇

哲理故事

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哲理故事精选三篇

哲理故事

幽默哲理故事精选三篇

哲理故事

简短的哲理故事及感悟【汇编六篇】

哲理故事

法师利苍蝇哲理故事【汇编四篇】

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