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

2012-10-07   来源:哲理故事

自身篇1:寻找自身的价值经典哲理散文

自身_寻找自身的价值经典哲理散文

  “价值”一词是哲学中的含义是一主体对于一客体事物的作用,这个解释将重点放在了“作用”上,即意义,也就是说,人只要对另外事物有作用便算是有价值,一块金子和一块泥土单纯估量,无从比较,当客体事物变成种子后,这泥土的价值便远远超过了黄金,这便是我要说的“寻找自身的价值”。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想必李白吟出此诗时必然也遭受了不少打击,否则这豪迈的呼告又出于哪呢?李白官场失意后,游情于山水之间,既然在官场寻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放弃便好,这寄情于山水不也让他最终收获了快乐,也成就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作,他的人生价值必然是找到了。再望及东坡先生,同是遭贬,同是豁达开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驾一叶扁舟,游于山水之乐,莫不是摆脱了那尘世的烦恼,于失意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文人巨匠郭沫若先生及著名女作家冰心在我们看来必已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可在他们小时候,偏科的烦恼却真实存在过,郭沫若,冰心小时候的数学不及格便是家常便饭。既然不擅长,那就丢掉罢了,人生的价值何必拘泥于一科之中,他们潜心文学,终成一大家。试想,若是当初他们苦于自己偏科的弱点,固执地坚定自己价值无法实现的领域,那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精彩的《雷电颂》和《微笑》等文学作品吗?而这世上是不是也少了两个价值得以实现的人呢?
  写到这里,我想我可能需要强调一下,我并非反对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而是不赞同因客观条件而自我否定亦或只看到单方面价值的态度。项羽历来各朝文人争论的对象,项王不肯过江东更是被推为豪迈气概,而我认为,项王因一次失败从而完全否定自己是不可取的,胜败未定,“卷土重来未可知,又何必因一次的失败否定了自身的价值呢?悲哉悲哉!项王项王,若你重振旗鼓,你的人生价值必也可能得以实现吧。
  反观当代,大学生或者毕业生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他们自杀理由的共同点便是压力大,活得没有价值,在反思我们社会竞争给予压力的同时,大学生自身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何我们无法将社会的压力转化为自己的动力,为何我们总因一次的失望就全面否定自己,你的人生价值定要在学术,社会地位等方面才能实现吗?那大学生毕业回家掬龚,远赴山区支教的毕业生莫不是扇了你们一记耳光。他们以奉献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他们快乐着,并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而你们用自杀结束自己,为何不肯多给自己留一点余地换个角度寻找自身的价值呢?
  寻找自身的价值,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吧?放开眼去,理性思考,自己寻找。

自身篇2:关于自身读书经历与感悟的随笔:读

自身_关于自身读书经历与感悟的随笔:读


  编者按:读书天性的背后是安定平和,所求无多。读书是关于塑造人性的过程,读书声声声入耳,有的人读书后才能睡觉。
  今天翻着翻着,《人类简史》竟然看到了最后一页。这是很厚的一本书,四百多页,一个多月以前买的。我每日晨起翻两页,睡前读两章,就这样不知不觉读到了尾声。
  我突然想,从大一到现在,到底读了多少书。数不清,也记不住了。
  从唐诗到宋词再到明清小说,从《古文观止》到《资治通鉴》再到《孙子兵法》;从《乌合之众》到《人类简史》再到《全球通史》;从《北欧神话》到《伊索寓言》再到《安徒生童话》;从《环境心理学》到《设计改变一切》再到《工程项目管理》;从周国平的《爱与孤独》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再到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从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到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再到亦舒的《明年给你送花来》;从聂鲁达的《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到阿多尼斯的《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再到王海桑的《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书读的很杂,连我自己都不清楚大学四年多,到底读了本,又记住了多少句,也说不明白什么书有用,什么书无用,那些书该读,那些书不该读。
  常有人问,学建筑那么忙,何以还有时间读书?同样的问题,其实我也问过别人。以前教过我的有位吴老师,他的设计课气氛总是很好,也很能给人启发。我曾经下课以后去找他请教问题,走进办公室,桌上、柜子里都堆满了书。我就问老师,您这么忙,还有时间看这一屋的书啊?老师说其实也不难,每天早上早一点到办公室,正式工作之前,留出专门的看书时间。他还推荐了很多有趣的书给我,像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一系列随笔,就是在吴老师的推荐下读完的。
  老师的学识阅历远在我们之上,每天还在坚持读书充电,作为学生,自愧弗如。那时候我就明白,忙从来都不是借口,说到底,只是优先级的问题。很多事不是没时间,只是觉得不重要。我们再忙都不会忘了吃饭喝水,洗脸睡觉。有些事情一旦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习惯,它就有了优先权,也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后来,我开始要求自己,晨起学习之前,先看两页书,晚间回寝室,读书以后才能睡觉,就这样一直保持到现在。就连最近几日,一边上课一边实习,西溪和紫金港两头跑,有时候晚上回来都十点多了,还是要看上几页书,否则无法安睡。
  小时候,我们习惯于把学习功课叫做读书,父母老师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有出息,那是功用范畴的读书。我如今却把读书归于休闲娱乐的范畴。从不再被人逼着“读书”的那个时候开始,才是我真正读书的起点。
  我从小性格比较内向,不喜热闹,不慕浮华,不爱觥筹交错,不惯迎来送往,只愿安安静静做自己的事情,不声不响看别人做事。这样的性格,很难有千朋在侧,万友簇拥,更多的时候是自己陪伴自己。小时候在父母身边,物质和精神上都有依靠,并不觉得读书重要;初中高中没有主见,又忙于应付考试,也没有时间多看书;到了大学,见识日增,时间自由但却于思索中迷茫,于抉择中挣扎。读书无疑成了最好的安定剂。慢慢地,我自己也能发现,它会让人从内心生长出一种安静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平息浮躁,抵抗焦灼。我也能渐渐想得开,看得透;拿的起,放得下;坐得住,走得远……
  因为爱读,闲了就想写几笔,也因此常常有人说我看起来像文科生。我会笑着反问,文科生应该长什么样啊?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常识思考,在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式里兜兜转转。可是谁规定艺术类的学子就吐不出珠玑字句,谁规定理工科的学生就写不出锦绣文章。人们往往过于看重专业,而忘了在专业与职业之外,你我都是完整的人。是完整的人,就有阅读与表达的需求。
  我从小是播种在理工科的土壤中长大的,汲取着科学和理性的养料,如今误打误撞,借由建筑学的平台或深或浅地探入艺术的世界。但归根结底,我自知灵魂里流淌的依旧是人文的血脉。但这并不矛盾,建筑学是人居环境科学,关注的是人与周遭物质空间的关系,而文学关注内心,关注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联系。如此一边设计,一边写作,一手物质,一手精神,一面创造,一边表达,相辅相成,彼此平衡。或许未来,建筑是职业,是事业,是责任,是使命,而文学是爱好,是寄托,是追求,是夙愿。
  我总觉得喜爱读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天性使然,天性这种东西很顽固,改是改不掉的。这种天性的背后是安定平和,所求无多。坦白地说,我那么努力,也只不过是为了有能力与世无争,我只是希望每一个平凡的清晨和夜晚,都能有功夫读书,无是非入耳……
  【本文作者:籽言。(公众号:寻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自身

http://m.jinghuajt.com/zuowensucai/134901/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哲理故事留下更有工作效率【四篇】

哲理故事

十个哲理故事及感悟范文(通用4篇)

哲理故事

简短的哲理故事及感悟精选5篇

哲理故事

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哲理故事(锦集4篇)

哲理故事

幽默哲理故事(合集三篇)

哲理故事

简短的哲理故事及感悟锦集七篇

哲理故事

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哲理故事精选三篇

哲理故事

幽默哲理故事精选三篇

哲理故事

简短的哲理故事及感悟【汇编六篇】

哲理故事

法师利苍蝇哲理故事【汇编四篇】

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