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励志故事

2011-06-18   来源:名人故事

创业励志故事篇一:创业励志故事


  如今创业行业已经成为热门行业,诸多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创业大军,在推动创业行业本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创业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励志故事(一)
  从储值卡业务员到两家公司创始人,他两年内要在新疆开出150家店
  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一线做过业务员的男人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靠近就能看出来,要么热情外放,要么广袖善舞,可见业务推销工作是个锻炼人社会生存法则的活。周春光都不属于,他甚至不善于滔滔不绝。
  在所有人都往一二线城市奔的当下,在外摸爬滚打多年,并在汇鑫银通公司任职副总裁的周春光选择了回到家乡新疆,重新起步。
  “老虎棒子鸡专做凉拌菜,不说做百年老店老字号,口味是可以百年传承的,我们针对20到39岁的青年客群,做的是有趣的可以玩起来的时尚餐饮产品。”周春光告诉i黑马。
  同时,他还是新疆果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说除了把外面好的东西带回新疆,新疆地域性特征品牌的产品也应该走出去。
  靠自己的富二代
  周春光出生在新疆昌吉,从小家里就做开发、建筑材料等各种产业,在当地是个标准的富二代。
  不过,他似乎并不享受富二代的光环。大学毕业后,决定靠自己的周春光在成都开始了一段在外漂泊的苦逼时光:租最便宜的房子,每天吃泡面,到处应聘。新疆人的身份也让他在应聘中受到各种歧视。
  2003年,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国内刚刚兴起,周春光觉得是个机会。他在成都汇鑫银通找了份业务员的工作,从每天挨家找商户合作储值卡到公司主管、经理、副总裁,周春光用了8年时间。
  “当时也是唯一一个从业务员提上去的。”
  2011年,因为父亲公司运营不顺带来的债务问题,周春光申请回到新疆,成为新疆分公司的总经理。
  “第三方支付在新疆是个空白市场。”周春光说。很快,他辞去了这个工作了8年的公司,和朋友合伙创办新疆一卡通,并顺利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4年间,周春光从新疆有5、6家同类竞争公司,做到最后只剩新疆一卡通,年销售额最高的时可以达到两三亿。
  2015年5月,周春光最终离开了扎根12年的第三方支付行业。“第三方支付是根据政策走的,“储值卡的消费来源是政府采购,企业给员工发福利,现在行业在萎缩,属于夕阳产业了。”与周春光同行的李剑称。
  转战休闲食品电商
  “前年还有想法做老虎棒子鸡,但第三方支付这块还在坚持。”周春光称。
  他大学时期在四川经常吃到廖记棒棒鸡和紫燕百味鸡,十多年前就有想法把这个产品带到新疆。
  去年5月,周春光把新疆一卡通彻底交给合伙人管理,开始以众筹加盟模式,做大众休闲拌菜品牌老虎棒子鸡。
  目前老虎棒子鸡在新疆库尔勒拥有5000亩养殖基地,和年产量7000吨的清真生产加工厂。“老虎棒子鸡不只是美食,还是以店面、众筹、社群、O2O、基地五大模块建立的循环盈利的生态餐食系统。”周春光称。
  在经营模式上,老虎棒子鸡通过众筹的模式在全国建立自营连锁及加盟店面,以实体销售终端平台地推的形式占领市场。通过线上社群经营维护会员客户及众筹股东资源形成新的产业基础,以微营销+社群营销实现O2O,最终从店面经营收益、微商、加盟、线上商城、发行储值卡等多种方式形成利润源头。
  老虎棒子鸡每家店总投资在10万到30万不等,公司占股51%,店长店员占股9%,20个众筹小股东占股40%,每月按利润情况分红。
  “目前老虎棒子鸡在新疆有接近10家众筹门店,今年计划扩到50家,明年做到150家。”周春光说。在他看来,新疆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近500万,首府城市周边昌吉市五家渠市等人口累计超过62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是各类穆斯林,但是清真认证的卤拌菜几乎没有,而新疆凉拌菜卤制品市场一些知名品牌,经营模式单一,缺乏产品核心竞争力,很多小作坊则大多专业性差、经营规模、口味创新、卫生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痛点。
  数据显示,2005-2009年,我国休闲食品市场销售收入由2304.03亿元增长至4304.00亿元,2015年达到10988.75亿元。卤制品拌菜市场2016年将会达到2230.59亿元,这是一个值得一搏的市场。
  “按照在重点城市核心区域的社区周边全铺,乌鲁木齐、昌吉、米东、五家渠、阜康等城市需要50家门店。”周春光说。
  目前周春光还成立了新疆果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深挖每一个新疆具体产品的优势把新疆的特色产品推广出去。
  “过去新疆干果市场的做法很传统,要么通过电商渠道铺,要么简单直接的告诉消费者这是新疆的产品,我们有自己的产品基地,有种植和技术专利,可以把新疆有机食品链越做越大,成为一个全国都能吃到的品牌。”周春光称。
  创业不应该做游兵散勇
  新疆人骨子里都有一股创业的劲儿。
  他们有激情有想法,但是偏传统。周春光说,新疆80%~成功名人励志创业史都是商贸型传统企业,当地做的好的企业也是电缆、牛奶等传统贸易。很多人想加互联网,也明白互联网的好处,但经济落后的现实环境造成了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只是喊口号,形式上和互联网结合了,但并没有用到实实在在的行业去。
  此外,新疆的资本环境并不好。“新疆是兄弟文化,你缺钱我借给你,你按几个点还我,大家都害怕别人掺和到自己的事来,这个需要正面引导。传统的思路已经过时了,要结合新的东西。”李剑透露。
  新疆由于互联网基础薄弱,纯互联网类项目很难发展,但是新疆的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农业等做互联网+则大有潜力。“新疆一些好的资金和人才都在外面,不少本地创业者没有危机感,环境和节奏是慢的。我们希望通过成立新疆黑马会把创业者们团结在一起,通过撸BP、私董会、路演活动、黑马营学习等拓展思路,共同把新疆市场做大。”
  周春光这么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这些年一直在充当一个学习者,2010年在中国社科院读MPA,2012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深造,2015年加入黑马营。老虎棒子鸡项目从最初打算在线下以单店或者加盟方式经营,到现在基于基地、众筹、社群、O2O、门店等的商业模式也得益于他在黑马营的学习。
  “现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新疆成为发展重点,新疆现在有高铁总站,打通了物流,北京到新疆可以做到朝发夕至。外贸也会慢慢发展起来,未来新疆会成为内地和中亚欧洲对接的窗口。”李剑称。
  创业励志故事(二)
  80后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电商创业,从400元起家到7000万
  一个80后贫困打工小伙,立志改变命运的创业故事:做孔明灯电商生意,从400元起家到7000万,他仅用了两年半!
  他叫,刘鹏飞,1983年出身于江西省宁都县一个小山村。2003年,他考入江西九江学院。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做过很多兼职,赚钱用于支付大学学费和生活费。
  2007年大学毕业后,刘鹏飞选择到义乌打工。“当时身上钱本来就不多,可我想着得买台电脑,有电脑我就可以不断学习。”买完电脑以后,他口袋里就只剩下5元钱了。
  没钱咋创业?刘鹏飞决定先给人打工,第一个月的工资付了房租以后,手里还剩400块钱。当时租的房子很小,只能容纳一张床,这让他更加迫切地想创业改变现状。
  来看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的励志创业故事:
  1、发现商机
  有一天晚上,刘鹏飞出门散步,见路人都驻足仰望天空的灯笼,他一问原来是“孔明灯”,他突然有了创业的灵感。
  当晚,刘鹏飞便买了一只孔明灯,回家拆开一研究,发现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第二天,他跑到国际商贸城去寻找货源,卖孔明灯的商家寥寥无几,而全国生产孔明灯的厂家只有10家左右,这一发现更是让他兴奋。
  拿到第一个月打工挣到的1400元工资后,刘鹏飞炒了老板“鱿鱼”。他用其中的400元进了100多只孔明灯,开始做电子商务。
  2、市场分析
  刘鹏飞对孔明灯进行全面评估以后,发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当时国际商贸城卖孔明灯的商铺只有三四家,竞争不激烈,制作起来很简单,投资不大,利润又很高,而且在国外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对电子商务有所了解的刘鹏飞通过上网查询,发现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等平台上都没有人在销售孔明灯,但国外却有客商在通过谷歌搜索引擎求购孔明灯。
  3、转变思路
  2007年年底,一家温州外贸公司在阿里巴巴上找到他,订购20万元的孔明灯,条件是先上门考察。可是,当时的刘鹏飞根本就没有工厂,连接待客户的办公室都没有。刘鹏飞把实际情况和盘托出,因为他态度诚恳,客户依然下了订单,刘鹏飞赚到了9万元。
  2007年10月,他成立以孔明灯生产为主的飞天灯具厂;2008年,他陆续在仙居、义乌、金华等地建立6家工厂,以满足更多的订单需求。
  2008年,全国孔明灯厂家从2007年的10家左右迅速发展到100多家,市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厂家之间打起了价格战。刘鹏飞意识到,必须把孔明灯推向国外市场,才是最好的出路。
  为了让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国外消费者接受甚至喜爱孔明灯,刘鹏飞通过阿里巴巴出口通和谷歌搜索引擎不断地把“会飞的中国灯笼”介绍给国外客商,让孔明灯拥有了大批外国“粉丝”。
  4、搞定大客户
  2008年8月,刘鹏飞通过网络,得知德国第三大零售商有一个150万只孔明灯巨大的订单,一时间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这么大的订单当然想接,不过他们第一批货就要60万只,而且要求一个半月交货,这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当时刘鹏飞的工厂每天产量只有5000只,而按照德国订单的要求,日产量必须达到2万只才行。
  刘鹏飞当机立断,火速招人扩大生产规模,并找同行合作一起完成订单。“我找了很多同行,但是没人敢跟我合作,虽然利润空间比较大,但确实是‘烫手山芋’。”历经千辛万苦,刘鹏飞终于找到合作伙伴,顺利完成了订单。
  5、发掘新机遇
  2008年6月,投奔他的学弟发现十字绣行业投资少、门槛低,国内规模企业也不多,便向刘鹏飞作了推荐。两个月后,由刘鹏飞投资的十字绣有限公司成立。
  到如今,他已经投资设立了8家公司,涉及孔明灯、十字绣、数字油画、荧光板、印刷、家居、服饰等多个领域,年销售额7000万元以上。
  创业励志故事(三)
  俞敏洪,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1985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目前在全球拥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天津、南京、成都、重庆、沈阳、深圳、长沙、济南、哈尔滨、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的十八所新东方学校,两家专业研究机构,五家子公司及北美分公司。
  俞敏洪创业故事
  新东方在美上市,造就了俞敏洪这个新的亿万富翁。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老师,有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把这两个角色结合在一起,俞敏洪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北京时间9月8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收盘于20.88美元。新东方董事长、持有公司31.18%股权(4400万股)的俞敏洪的资产一跃超过1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作为国内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声名赫赫。十几年来,它帮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实现了出国梦,众多莘莘学子借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人评价说,“在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像新东方这样,站在几十万青年命运的转折点上,站在东西方交流的转折点上,对中国社会进步发挥如此直接而重大的作用。”
  这样的赞誉现在看来也许并不为过,但对于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来说,当初却根本没有这样的“雄才大略”。
  失意的80年代
  俞敏洪的授课风格被学生们总结为“激励型”,他常常用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己的经历。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中国随后出现的留学热潮,让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他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被逼下海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他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1993年,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1995年底,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到北美,这里曾是他心牵梦绕的地方,当年就是为了凑留学的费用,他丢掉了在北大的教师职位。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俞老师”,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在俞敏洪的鼓动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陆陆续续从海外赶回加盟了新东方。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
  俞敏洪笑言自己是“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如何将这些有个性的人团结到一起,并让每个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是俞敏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俞敏洪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我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明显地进步了。没有他们,我到今天可能还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还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
  新东方精神
  如今,新东方已经成为无数人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场所。成千上万人通过在新东方艰苦的学习,圆了自己的留学梦。
  与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一同冲向全国各地的,还有新东方精神。一位同行在参加完新东方去年的梦想之旅后总结道,新东方最重要的就是告诉了我们,尽管生活沧海桑田,依然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梦和理想!
  新东方精神到底是什么?俞敏洪说,“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饶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俞敏洪认为,人活着需要有一种感觉,新东方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也是因为新东方有一种感觉存在,凡是到新东方来过的人,都在新东方感觉到了一种活力、一种顽强和一种豁达。
  几年前,俞敏洪曾写道,“现在新东方做大了,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反而越来越多了,有些困难是因为中国的客观现实造成的,但有些困难存在完全是因为我的无能和性格缺陷所致。放眼看去,我开始明白,只要新东方存在着、发展着,我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将会无穷无尽。多少次痛苦万分时,我下定决心要放弃新东方,希望离新东方越远越好,多少次在我离开新东方一段时间后,又对她如此的魂牵梦绕、日夜思念,只要听不到新东方的消息就茶饭不思,坐立不安。”
  惶恐和不安几乎是众多企业领导者共同的体验,唯有战胜它们的人才能轻松走下去。

创业励志故事篇二: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


  大学生创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出现,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着突出贡献。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一)
  女学生返乡养豪猪 创业一年收入30万元
  黑白相间,浑身长满尖刺,只要听到点声响,全身的刺就立即竖起来像“大刺猬”……它就是野性中透着可爱的豪猪。
  近日,记者在威远县黄荆沟镇太平村的豪猪养殖场看到,由废弃厂房改建的圈舍被分割成小单间,每个单间里面饲养着3到6只豪猪。稍微靠近点,便能听见“沙沙沙”的声音——“这是豪猪的刺和墙摩擦发出的声音”,养殖场的主人贺亚慧告诉记者。
  女学生返乡养豪猪 家里人十分支持仅去年利润就达30万元
  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的贺亚慧是一名标准的90后。谈到自己回乡创业的初衷,她说,一次偶然,她在央视农业频道上看到了有人养殖豪猪,不同于传统的养殖行业,特种养殖不会有大的市场竞争,风险不会太大。当时尚未毕业的她便产生自主创业的想法。于是在毕业前实习期间,贺亚慧就去了湖南某豪猪养殖场,学习养殖技术。
  然而,养豪猪的想法,却遭到了家里爷爷奶奶的反对。“他们是老一辈,想到家里好不容易出来一个大学生,肯定应该在城里工作”,贺亚慧说。
  好在贺亚慧的父母非常支持,不仅帮她劝服了老人,还拿出十多万元钱支持她,帮助她落实了现在的养殖场地。
  贺亚慧最初只购买了三十几只种猪回来,然而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很多刚生出来的小仔不是被母猪咬死就是咬伤,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通过慢慢观察,一边摸索一边学习才解决了难题。第二批买回来的种猪,就很少发生这些问题。
  现在,对豪猪养殖颇有心得的贺亚慧而言大学生创业故事,养豪猪是一件省心事,只要每天早上起来察看一下,一天只需喂养两次、清洗一次饲养池,前后耗时不过几个小时。而且经过学习养殖技术,她养的豪猪死亡率几乎为零。
  贺亚慧告诉记者,别看豪猪貌不惊人,但在餐桌上,却是一道美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钙磷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素有“动物人参”之称。当下,内江养殖豪猪还比较冷门,在一些农家乐和野味餐馆备受青睐。此外,豪猪背上的刺也大有用处,一个是有药用价值,可以泡酒,或者是烧了后磨成粉用来治疗烧伤;还可以用来做成发簪、渔具等。
  今年,贺亚慧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这样将带来200余头的增量。贺亚慧介绍,2016年商品猪销售了200多头,种猪也销售了200多头,平均下来,去年的年利润在30万元左右。
  目前,她还打算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免费给村民提供技术、种苗,回收成品猪,为大家提供一条致富路。
  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二)
  梁鹏:90后在校大学生创业开二手自行车店三年赚15万
  每年的结业季,各大高校总会浮现“自行车大遗弃”,众多自行车被结业的主人扔掉,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河南工业大学90后学生梁鹏瞅准商机,果断出手,创立“自在人”二手自行车行,3年盈利近15万,变成校内不折不扣的环保创业达人。5月3日,梁鹏告诉记者:“3年创业路,不管盈利如何,我们只是在探索如何让遗弃资源充分利用,如果能做出一点成效,才是最大的收获。”
  2011年,梁鹏考入河南工业大学艺术策划专业,走在校园里,当他看见一辆辆废弃的自行车,有的当作废铁销售,有的被学校聚集清理,他认为这是人力、物力的极大糟蹋。经过对校园自行车棚和周边二手车市场的实地调查,梁鹏研究出了集“回收、翻新、租赁、销售、工艺品”为一体的废弃二手自行车循环利用模式。
  梁鹏将自身环保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同校的焦爱芬、张少,三人一拍即合。
  经过对校园自行车棚和周边二手车市场的实地调查,梁鹏、焦爱芬和同窗们研究出了集“回收、翻新、租赁、销售、工艺品”为一体的废旧自行车循环利用模式。
  他们回收了大量被弃置的自行车,再将它们分类、翻新,通过租赁和销售的方式实现资源反复利用,同时将废弃的零部件,譬如车胎、车把手等制作成工艺品,在校园里宣传。
  “我们学校有个自在人自行车行,租卖新自行车,车行是师兄师姐创业开的,生意很不错。我们积极上门联络,跟他们达成合作意向后,招募了一些家境贫穷的同窗过去观摩学习自行车的修护、翻新技术,同时在校园搜集废弃自行车。”
  刚开始,回收进行地并不顺利,梁鹏、焦爱芬和同窗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最难处理的便是弃置自行车的归属问题。“早期,浮现过很多次意外,譬如有些自行车看似无人认领,却被车主找回,类似这种状况让我们很为难。”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再次产生,焦爱芬在学校后勤部的协助下,在宿舍楼下张贴公告,低价回收同窗们不再使用的自行车,明白物权,防止纠纷。
  3年收入近15万元,帮扶85名贫穷大学生
  “我们在学校想法设法联络弃置的自行车主,大量回收二手自行车,再将它们分类、修理、翻新,通过租赁和销售的方式实现资源反复利用。二手自行车对外租借,按天计费,按新旧划分档次,每辆每天收费5元、8元、10元。而销售价格为每辆80元和180元两个价位。”张少介绍道。
  不到四成新的,20元回收,四六新的,60元回收,七九新的,100元回收。车子翻新后,用于租借或者销售。对外租借,按天计价,每辆每天收费5元、8元、10元不等。销售价格分80元、180元两档。
  “春秋两季,也便是每年的3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9月初至11月初,是自行车租赁的旺季,同窗们常常组织郊游,租借价格对比高一些,租车的人也比较多。”焦爱芬说,与租借相比,销售自行车的报答对比高一些,资金回收得也快。
  截至去年底,他们共对外租借自行车8000多次,收入6万多元;卖出翻新二手车近600辆,收入8.5万余元。除去回收自行车和翻新的支出,团队将所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协助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共帮扶了85人。
  “绿色郑州行”的账本上,记载了近3年来,团队成员的付出和收获。他们通过这样的模式,不仅处理了弃旧自行车资源糟蹋的问题,同时还推广了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
  5月3日,记者来到梁鹏的“自在人”二手车行,店铺坐落河南工业大学东门,常备租赁二手自行车近100辆。当很多学生利用假期出游,梁鹏却照旧固守在他的“岗位”上。“大学3年时间,梁鹏不吸烟、喝酒,不打游戏,也不谈恋爱,一门心思扑在了他所谓的‘环保创业’上,他自学自行车修理、翻新技术,本来文质彬彬一个小伙子,整的天天脏兮兮的,但他乐此不疲。于是,同窗们给他奉上‘收褴褛的’外号。”梁鹏室友王磊如是说。
  “如今,梁鹏的外号被改为‘收褴褛的大老板’。”同窗雷蒋锋说,“新外号中夹杂的更多是大家对他的钦佩。原先他经常给我们讲述他对资源利用、环保的了解,对于创业的计划,但同窗们都不以为然,如今,他用成绩证实了自身。创业申请多次遭拒,发宣传单遭人白眼,收集自行车被人误当小偷……这些困难、委屈,如家常便饭,但都被他硬扛了下来。”
  “旧车换新颜”再创新价值
  谈到她的合作伙伴,焦爱芬满脸的仰慕。她说,梁鹏为他们的创业团队注入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的理念,变成他们自行车行得以支撑的灵魂。“我们三个人通过创业,探寻一条弃置自行车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模式,为低碳,环保献力献计。我们坚持这件故意义的事情,探索、进步废弃资源的利用率,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资源的节约利用,为大家‘抛砖引玉’。”
  梁鹏通过3年时间,在河南工业大学构建了校内的短途租赁网,为本校学生提供方便的同时倡导了绿色出行。他独具匠心肠将更换的、废弃的自行车零部件,制作成工艺品,在校内宣传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很受学生迎接,有不少学生积极申请参加他们的环保团队。
  谈到“自在人”自行车行的进展,梁鹏说:“近期,我们正在筹划将这个二手自行车项目复制到郑州更多高校。如果有机会,希望和政府合作,建立高校二手自行车回收利用租赁试点,将环保理念贯穿到更多人的生活中去。同时,我认为任何东西,存在即是有价值的,而国内在资源合理配置这方面做得不及发达国家,需求不断有人来补偿差距,我情愿作为一个“先行者”,在废弃资源再利用、合理配置这条道路上大胆前行。”
  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三)
  女大学生村官蝗虫堆觅黄金 每年养360万只
  在地里蹦了几千年的蚂蚱,被美丽的女大学生村官生彩云送到网棚里,成百万只地养。三年来,跟随生彩云养蚂蚱的村民都赚了钱,生彩云也因而声名远播。
  不少急于大学生创业故事致富的农民从全国各地到郑州找生彩云,江苏、山西等高校的一些大学生也背着行李来到黄河滩,把生彩云的蚂蚱棚当成了见习基地。
  女村官为村民致富养蚂蚱
  4年前,生彩云还是郑州电大的一名学生,如今,26岁的她是远近出名的“蚂蚱女王”。
  2006年,生彩云应聘到郑州市惠济区迎宾路街道办事处弓庄村任村主任助理。刚当村官的她急于给同乡们寻觅致富路子,经常上网查找信息。2007年上半年,生彩云从网上得知,在有些地方,蚂蚱是餐桌上受人们青睐的绿色食品,一公斤能卖几十元。她又查找了蚂蚱的养殖过程,察觉“只需求青草、几亩闲地,弄几个网棚就行了”。
  生彩云说:“弓庄村附近便是黄河滩地,遍地都是荒草,场地和原料都不缺。黄河滩区有几十家农家特色饭店,销路也不愁。”
  当生彩云把查到的信息告诉一些相熟的村民后,村民们却哈哈大笑:“蚂蚱还用养?到地里一抓一大把,谁会去买啊?”
  在生彩云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村里一名叫韩建军的年轻人决定和生彩云一同养蚂蚱。他们跑到外省考察后,购进了320多斤蚂蚱卵,并买来竹竿、纱网、拉链,在黄河滩区支起了6个蚂蚱棚。
  三四个月后,蚂蚱长成了,生彩云和韩建军一同到饭店推销。他们给蚂蚱定的价格是一斤15元,附近饭店都抢着要,蚂蚱很快销售一空。“头一年我投资了几千元,赚了1万多元。韩建军加入多,一下子挣了3万多元。”生彩云说。
  蚂蚱们一天吃两三千斤草
  来到坐落黄河滩区的蚂蚱棚前。放眼望去,30个白色的网状蚂蚱棚在地里一字排开,棚里密密麻麻的全是大约两厘米长的蚂蚱。
  生彩云从附近地里拽了一把玉米叶,先拉开罩在蚂蚱棚外面的网上的拉链,然后用这些玉米叶扫清脚前的蚂蚱。等生彩云轰罢蚂蚱,记者才跟随她走进蚂蚱棚,否则一脚下去就会踩死几十只蚂蚱。
  生彩云说,一个棚占地五六十平方米,每个棚里有五六万只蚂蚱,这30个棚大约有180万只蚂蚱。他们一年能养两茬,便是360万只蚂蚱。
  “你可别小瞧这些蚂蚱,能吃得很,一天吃的草料可不少。这30个棚里的蚂蚱,一天能吃两三千斤草,我们雇了6个工人割草喂它们。”生彩云说,“蚂蚱还是比较好养的,它不会生病,芦苇叶、狗尾巴草、玉米叶、麸皮等都吃。当然蚂蚱也有天敌,青蛙、蜘蛛、飞鸟都吃蚂蚱,又有一种会钻土的蝼蛄,特别爱吃蚂蚱卵。”
  蚂蚱棚成大学生见习基地
  生彩云说,南京农业大学的陈美荣从网上看见她养蚂蚱的音讯后,辗转联络上她,希望到蚂蚱棚里见习。
  陈美荣目前是南京农业大学昆虫专业的大三学生。陈美荣说:“我学的便是昆虫养殖专业,一向有搞昆虫养殖的想法。我打算将来回江苏农村老家养蚂蚱。”生彩云说:“山西农业大学昆虫系的韩长虎,又有山西运城的一个大学生,都到我这里见习过。韩长虎是本年6月来见习的,也打算回老家搞蚂蚱养殖。”
  见生彩云养蚂蚱赚了钱,附近农民都来采购她的蚂蚱卵回家养。随着生彩云的名声越传越远,不时有外省人来找生彩云学习养蚂蚱,“这几年,有几百人来我这里采购蚂蚱卵学养蚂蚱。”生彩云说,如今,广东、山东、河北等地都有客户到她这里来买蚂蚱。
  生彩云说,虽然她养的蚂蚱越来越多,但并不影响她的工作。她每月只需到黄河滩去两次,大部分时间都是用电话遥控指挥韩建军在黄河滩养蚂蚱。由于她工作胆大心细,在群众中声望高,现已被提携为杨庄村的副书记。

创业励志故事篇三: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创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对新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后者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创业社会中,很多创业奋斗的故事在激励着我们前行。那么下面是学识网小编分享的创业奋斗历程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一:
  邓锦宏一亩田的创业故事:12个月交易额从50万到100亿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最后创建了一亩田。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11年我离开百度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这五个项目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还没有到来,很多农民都是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上一亩田,然后就是晚上登录,白天有12个小时农民基本不在网上。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当时我们这块业务只有一个人在兼职维护,但每个月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和广告费。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做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我们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我们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时也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不存在这种信息鸿沟。于是我就开着车去农村调研。
  以前在百度,我们去乡下出差都是当地市长、县长接待,住在县里最高级的酒店,吃最好的东西。自己创业后,我每天在农村都是跟农民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呆了两三个月。每天教他们怎么上网。农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种。
  让农业交易精准匹配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2013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们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们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我们给他们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我们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未来我们希望线下团队是1万人,到时候将覆盖10万个村庄。我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覆盖10万个村子,一亩田的品牌就会让种植大户主动使用我的服务。未来,我们会加大从应届毕业生里去招聘线下人员,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恰好也是我们想要的。
  2014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以前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当时很多投资公司在抢。先后有六七家机构投资了我们,我们可以说不差钱了。很多机构错过我们,因为每个月我们的价格都在涨,很多人接受不了。也有很多投资人不太了解农业,他们投资别的电商有代入感,因为自己就是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没有代入感,他们就算用我们的App,也提不出优化意见。
  在撮合交易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以前是生产之后找需求,以后是按需生产。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介入农业生产,比如我们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现在一些从台湾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过去这些贸易商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中间商才能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大陆。但他们缺乏一亩田这种瞬间把货铺到全国所有批发市场的速度优势。要知道,速度就是农产品流通的生命,延迟一天损耗就很大。
  挖掘农业大数据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8月底,我们会跟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主导这个产品的是我们从加拿大挖过来的一个技术团队。这个产品买卖双方甚至是记者都能用上。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这对政府的物价调控会有帮助,过去政府稳定本地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是靠补贴,未来不用补贴了,只需要调控好供给关系就行。
  媒体也可以从中提前知道哪个城市可能某个农产品要脱销,哪个地方的农产品滞销。对于脱销和滞销都可以做出预警。
  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金融是我们跟地方银行比如一些地方邮政储蓄合作,给信誉好的批发商做贷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大数据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物流是通过交易大数据解决货车空跑的问题。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产品的分级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做许多尝试。
  我们不会去赚农产品差价,也不想赚这笔钱,这些收入应该属于农民。我们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个用户都是个人,但交易额又非常大。淘宝的一笔交易都是几十几百,我们一单是几万元。
  我们也不会去做B2C,这些生意让给其他公司去做吧。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B2C网站、微店、超市和淘宝店从我们这里进货。比如乡村基,以前是从经销商进货,现在是从合作社产地发货,一笔订单就要省几百万元。
  我们也不担心巨头进入,基因不对,模式也不同。别的电商进农村,走的工业品下乡路线,目的是寻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场。他们也尝试做一些农产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一亩田只做一件事:就是农产品上行工作,我们只帮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让农民赚更多的钱,让菜不要烂在田里,不要扔在沟里,不要花费过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费太多的交易时间。农民有了钱,他们才会去别的电商平台购买工业品。
  十年后才有回报
  这几年农业电商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但现在有互联网和风险投资进入,国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着点。其次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小户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我们只需要对接大户就行了。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尤其是很多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程度,超出我们想象。最后就是冷链运输行业和批发市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联网等投入应用,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加码这个市场。我们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用户的习惯。很多农民还是不太相信我们,我们让他们下载我们的App,他们觉得我们是骗他们流量,不相信能通过手机这个小屏幕把10亩地的产品卖掉。就跟15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网上买衣服一样。
  很多农民依然习惯找经纪人,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过,一旦他通过一亩田赚钱后,他就会彻底成为我们的粉丝。我们的愿景是创造新农业文明,简单说就是让流通更高效,让生产更科学,让食品更安全。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生产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利诱机制和农业规则的重塑解决。比如订单农业,就能让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尽管国家提出鼓励农业电商,推动互联网改造农业,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时间。一些县长希望我们去投资建个大楼,拉动下GDP和就业,然后产生税收。他们更关心硬实力的提升,对于互联网这种软实力提升不感兴趣。
  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比较大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我是大股东,全体公司员工加起来的股份占到了公司第三大股东。我希望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能比较迅速地在一亩田实现经济自由,然后再去回报他们走出来的村庄。
  现在围绕农民、农民和农业的创业者很多,除了我们这种模式外,还有的创业者在农资产品、农业技术、农民服务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尝试,甚至有一些很细分的创业项目出现,比如有的专门做穆斯林市场、东北市场和西藏市场的农产品电商。但要真正让沙漠变成绿洲,就要看大家有没有耐心了。我们已经走了四年,但我们觉得至少要过十年才会有回报。
  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二:
  云南2007年高考状元放弃上海高薪工作回乡创业炒香辣蟹
  最近,昆明的地产圈和餐饮圈被一篇题为《一个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自白:我为什么回昆明炒香辣蟹?》的文章刷屏。文章讲述了开远2007年理科高考状元晏溪回昆明创业的故事。
  “高考状元炒螃蟹卖?!”“放弃上海的高薪工作回昆明创业?”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想法有点疯狂。而晏溪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他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追求极致,爱玩爱生活
  “我是一个外向、冲动的人,头脑一热,想到什么就去做了。” 晏溪这么评价自己。
  他做过的疯狂事儿还挺多的。
  比如高考。2006年,晏溪以超过一本线80多分的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录取。而他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复读了。2007年,晏溪以675的成绩成为当年我市的理科状元,被上海交大录取。
  比如骑行。大二的暑假,晏溪和大学室友决定从上海骑自行车去北京。虽然没有长时间骑行的经验,但是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晏溪和室友骑行了1500公里,历时11天,完成了之前的既定计划。
  比如跑步。大三那年,晏溪先后参加了上海马拉松和杭州马拉松,完成了对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的挑战。
  再比如工作。毕业后,晏溪进入上海的房地产公司工作。工作第一年,晏溪所在的团队连续3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创造了多个销售奇迹:碧桂园十里银滩项目开盘销售35亿;恒大海上威尼斯项目开盘销售20亿。
  除了满腔热情,晏溪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坚持。他说,“其实就是开头难些,随后就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就像跑步一样,起步很难,但跨过线后发现跑得快跑得慢都总能跑完。”
  尝试创业,身累心喜悦
  在上海工作期间,晏溪尝遍了上海的美食。南翔小笼包、小杨生煎、蟹粉豆腐......但是,他却怀念起家乡的味道。为什么?这个云南吃货总结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不辣!
  晏溪开始自己做带有“辣味”的饭菜。江南水乡以蟹出名,晏溪第一次做的菜就是辣螃蟹。虽然喜欢清淡口味的上海人无法品味这股辣味,但他却因此爱上了做辣螃蟹,也萌生了做餐饮业的念头。
  在上海工作一年后,晏溪回到了昆明,仍然从事房地产销售业。但做餐饮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工作期间,晏溪和结识了一名地产圈的朋友——广西人陈杰进,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向餐饮业进军!
  晏溪和陈杰进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到云南各地州拜师学艺、寻找原料。螃蟹一开始就敲定了四季皆有、肉厚质嫩,适合炒制的缅甸蟹。为了让辣椒的香与辣融到鲜美的蟹肉中,调出让云南人满意的味道,他们采购了上百种辣椒,最后精选出了6种辣椒调料及4种辣椒组合;在熬制过程中不断对酱料进行改动,调出了原料和各种大料最佳比例的酱料。
  他们把厨房变成了实验室,在用掉了85斤螃蟹和上百斤配料,准备了1年多后,去年10月份,“蟹沧海·香辣蟹”应运而生。
  最初,晏溪和陈杰进采用的是顾客通过微信和电话订餐,他们在家中将炒螃蟹送到顾客家中的方式。虽然一个人炒一个人送,每天送出去的份数不多,但用秘制炒成的香辣酱一“出生”便被贴上了 “专属私房味道”的标签,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回头客很多。
  渐渐地,爱吃“蟹沧海”的顾客越来越多,一人炒一人送已经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晏溪和陈杰进这才招募了工作人员,加快了扩张实体的线下体验店的步伐。
  2015年1月15日,位于春城路165号的“蟹沧海·香辣蟹”的线下体验店开业,以线下体验店为中心,辐射昆明,全城配送。
  现在,店里除了晏溪和陈杰进外,还有4名工作人员,炒螃蟹已经成为一个标准化流程。最新鲜的螃蟹、最好吃的作料,“蟹沧海”来势汹汹,甫一“出道”就被《都市时报》评为昆明名小吃20强之一。
  继续前行,做喜欢的事
  创业的过程中,晏溪还将新思维运用于其中。线下体验店开业后,他利用互联网的O2O(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前台的模式)模式,将《一个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自白:我为什么回昆明炒香辣蟹?》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发布,短短几天就达到了8000的阅读量,进一步提高了“蟹沧海”的知名度。
  家人一开始反对他做餐饮业,认为既辛苦又不体面;也有朋友对他的举动不理解,说他是“负能量”。“我是香辣蟹‘CEO’,我享受着每一份香辣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晏溪说。
  合伙人陈杰进已经辞职管理“蟹沧海”,晏溪仍然在公司上班,过着白天公司、晚上店铺,没有休息日的生活。他觉得,为了自己的喜欢的事情,这点辛苦不算什么。高考状元只是他昔日的光环,他要做的,是一个为自己喜欢的事业不断拼搏的年轻人。
  问到他今后的打算,晏溪表示,首先把公司和“蟹沧海”的工作做好,后面也许还会有一些新尝试,但“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这个理念不会变。就像“蟹沧海”这个名字,取自他喜欢的《笑傲江湖》,刀光剑影里的情仇荣辱,不如青山幽谷中传来的沧海一声笑。
  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三:
  从月薪八百到身价千万,80后夫妻的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80后创业故事:从月薪八百到身价千万!
  已经或者接近而立之年的80后们,如今已成为商界一支新崛起的力量。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靠着自己的打拼,创造一个个传奇的。
  就业,在吃苦中培养责任心
  来到位于无锡新区工博园的天创佳成文化创意公司,记者立即被公司墙上装饰的多幅油画作品和各种艺术品所吸引。这些油画几乎都出自董事长田成之手。这个1982年出生在连云港的小伙曾把油画当成自己的理想。可现实是:2003年,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他考上了中央美院,可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在朋友介绍下,他来到无锡一家电动车生产企业担任企划工作。
  当他的同学们月收入1500元起步时,他的月工资仅有800元,而且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8个人一间宿舍,没有空调。“夏天到外头上个卫生间,能被蚊子给抬出来。”田成说,那段时间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12点睡觉,经常累得来不及洗就睡了。“凌晨两三点听到打雷,他们都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院内,淋着大雨给放在室外的纸箱和货物盖上帆布。”田成说,自己原有的一点傲气、棱角逐渐被磨掉,同时培养起了责任心。
  工作一年后,比他低一届的女友即将毕业,田成想回苏州,但女友不同意,她甚至放话说:“你连这点苦都吃不了,我看不起你!”田成爆发了,他一声不吭离开工厂回苏州。几天后部门领导打电话来说要罚款,他回应说“你要罚就罚吧。”第二天,总经理打电话来说要加工资,田成却说“加工资我也不要。”第三天,老板一句“明天来上班。”他就回到了工厂,“我安慰自己,只要我能在这样的公司多呆一天,以后在别的单位就能多呆三天。”一年后,公司壮大了,田成升任企划主管,月薪涨到了5000元。
  创业,第一笔生意就做砸了
  2005年女友研究生毕业,田成想要让女友一起来公司工作。但公司认为,他俩在一个部门不好管理。于是,他让女友到公司附近开了一间图文工作室。田成有空就去女友那帮忙,因而在公司里遭到同事非议,2006年初,他离开电动车公司,和女友一起创业。
  白手起家并不容易。“我分析了一下,光无锡的图文制作公司就有上千家,我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很难超越他们。但当时电动车工业设计公司全国不到十家,我做这行有优势。”于是他决定转行。但几个月下来,夫妻俩一个月收入才1800元。
  “我们给客户设计一款贴花才30元。我发现,不能再做纯设计,便找工厂代加工设计产品。”田成说,自己接到的第一单印刷品生意共八千多元,但客户发现有质量问题,他向客户解释是工人生产时弄错了。“客户对我说,‘没本事当老板就不要做,没见过出了问题把责任推给员工的。’我恨不能找个洞钻下去。”田成给客户全部重做,第一笔生意虽然赔了,却让他懂得了很多。
  经验:有创意并坚持才会有机会
  凭着自己在电动车行业的从业经验,他快速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不仅做设计,他还给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我为他们产品提优化建议,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在车身上安装反光贴花,让车在几十米外就能被看到;座椅上装3D网,可以防晒防积水。我为客户策划营销的点子,我的出发点不是我的利润,而是帮客户挣钱。如果客户赚到钱,不怕我没有利润。”
  2010年,当他的公司在全国电动车行业外观装饰市场占7成份额时,他把目光转向了汽车工业设计。没有任何经验和渠道,起初给4S店做品牌展车,以此来吸引关注。没有广告经费,他想了一个办法,不花钱让自己在淘宝的搜索排名第一位。“汽车车身贴纸一套市场价是四五百元,但是我的每套标价在8000元—10000元。大型的汽车生产商在搜索时是价格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的公司一定排在最前面。对方看到我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就很好奇会问,你的为什么这么贵?当然,我会说工艺特殊之类的,还有这是一套单卖的价格,如果你们大量定制的话,我们也只要四五百元。”此举吸引了汽车生产商的眼球,接下来,在悦达起亚举行的全国车身创意大赛里,5款得票最多的产品,有4款是田成设计的。
  如今,公司已成立了3家子公司。今年计划销售上亿元,田成的身家也超过了千万元。
  作为成功的创业者,他对如今的应届大学生提的建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坚持下来。

创业励志故事

http://m.jinghuajt.com/zuowensucai/69176/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名人故事500字范文(精选四篇)

名人故事

自律的名人故事集合3篇

名人故事

世界杰出名人故事范文(通用4篇)

名人故事

靠自信成功的经典名人故事精选4篇

名人故事

中国劳模名人故事汇编4篇

名人故事

爱国名人故事(锦集3篇)

名人故事

关于民族英雄名人故事【四篇】

名人故事

古代书法家名人故事精选4篇

名人故事

中国书法家名人故事(通用6篇)

名人故事

世界名人故事集合5篇

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