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资料

2010-02-18   来源:历史典故

(1) [民风民俗资料]藏族的风俗习惯资料简介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长期以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形成了自己本民族很多特有的风俗习惯,藏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藏族的风俗习惯的资料,仅供参考。
  藏族的风俗习惯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 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客人落座,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接受礼物,用双手接。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寺庙
  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而少数的苯教寺庙,转经的方向正好相反,应该逆时针行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进行录像、照相等。
  西藏作为一个宗教信仰比较广泛的地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也跟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
  伸舌头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藏族的风俗习惯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藏族风俗习惯有献哈达,饮食禁忌,藏族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有人说吃蒜的当天不能去佛堂庙宇,有人说需3天后才能去,还有的认为“吃大蒜之后,七天内不宜参拜庙宇、寺院和其它圣洁的地方。因为为了清除大蒜的恶臭是需要时间的。”一些信仰虔诚的群众几乎不食蒜。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荆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西-藏农区妇女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僧尼可食肉。住房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三层,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或诹挚铺地;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交通运输主要使用牦牛。牦牛体硕毛长,抗寒耐久,为青藏高原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藏族通行天-葬(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妇女分娩要离开居室或到他处。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回赠时置于奉献人的项下。
  藏语里称风马旗为隆达,它的起源与传播也离不开宗教,是僧俗信众用以沟通世俗与灵界的媒介。在生辰吉日、年节庆典中悬挂风马旗象征天、地、人、畜的祥和;江畔湖边遍插风马旗,表示对水神的敬畏;朝圣者跋涉千里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则是祈求旅途平安……这些都是风马旗的一般功用,在特殊的日子里,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用,当遇有活佛圆寂时,家家户户都将房顶上的风马旗倾斜放置,以表哀悼。
  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主人在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 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忌讳触摸藏服。

(2) [民风民俗资料]民风民俗资料元宵节

  元宵节快到,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圆月夜,象征喜庆团圆,这个传统的节日有的地方叫又称为元夕、元夜,或上元节。下面是 民风民俗资料元宵节,欢迎参考阅读!
  元宵节的风俗很多,无论从活动还是饮食,都具有非常独特的节日气息。吃元宵象征新年全家团团圆圆;赏花灯热闹喜庆,五彩斑斓;猜灯谜趣味多多,广为流传;游龙舞狮技艺高超,锣鼓喧天;百戏歌舞壮观好看,喜庆热闹......除这些传统的元宵节节目,很多地方还有独具特色的趣味风俗。
  来看几个春节元宵节民风民俗的小故事: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度百厄,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放桔灯
  "放桔灯"的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鳌山观海,忽见椒江上无数灯火,如流星飘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纺罗伞盖的簇拥下,到江边观看。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下来的桔灯。赵构十分高兴地说:"肤看京中的鳌山灯,也没有这么有趣啊!"他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两船桔子,取出桔肉让大家吃,留下桔壳制作桔灯,放在江上漂浮,玩个通宵。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偷青节
  和偷菜节类似,四川、广东、海南等地都有"偷青"的习俗,在元宵节的晚上可以去偷 一点别人菜园里的蔬菜。据说,如果偷菜挨菜园主人诅咒得越刻毒就越"旺相",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另外,如果偷回的青苗,如有生菜则寓意"生财",有萝卜菜头则寓意"彩头",有青葱则寓意"人聪明",有大蒜则寓意"好打算"。宵夜偷青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送瘟船
  送瘟船是福建清流县城群众在每年元宵节之夜的一种驱邪逐瘟的活动。是夜,暮色初合,县城东门桥边聚集着众多的男男女女。在岸边泊着一艘用薄木板钉成的船,船的周围用薄薄的竹片扎成船舱,外面再糊上红红绿绿的色纸。船舱四壁画着十二生肖的肖像,这就是瘟神乘坐的船。舱内装着由各家各户送来的猪毛、禽羽等杂物及花炮。山乡人迷信认为,将家禽牲畜的毛羽送上东去的瘟船付之一距,即可保今年六畜兴旺,全家平安。
  以下再来看几个省市的元宵节风俗:
  各省元宵节的风俗:
  1.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2.山东省
  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3.河南省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4.陕西省
  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5.浙江省
  杭州汉族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6.江西省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7.湖北省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8.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9.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偷青是为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10.福建省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11.广东省
  梅州市民于正月十五为去年出生的男丁举行隆重的"上灯(掌灯)"仪式:锣鼓狮头,告知先人添丁,并祈求新生儿健康,晚上要燃放烟花爆竹请客吃饭等。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12.云南省
  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3) [民风民俗资料]阳江风俗民情资料


  古人云: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民大众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阳江风俗民情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阳江风俗民情的资料,仅供参考。
  阳江风俗民情
  风筝节 阳江风筝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古代传递军情,后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活动,延续至今。1990年,在第七届国际风筝会上,阳江市代表队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扎制而成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在国内,阳江凤筝与山东潍坊风筝形成“南江北坊”两大流派,被誉为中国南派风筝杰出代表。
  1991年,广东省体委授予阳江“凤筝之乡”的光荣称号。现阳江己建成14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名观众的“南国凤筝竞赛场”(由原广东省省长叶选平题)。每年农历九月九口重阳节,这里都举行盛大的放飞表演(比赛)。
  龙舟节 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五,阳江都举行龙舟竞赛,内地在江河(漠阳江、鸳鸯湖)划龙船,沿海地区在海上扒艇仔,不近江河的地区则舞旱龙庆祝。
  阳江龙舟一般长30多米,坐挠手50人,船上另有锣鼓手各一人,以壮船威。龙舟扒完后,被埋在河(湖)边,至第二年四月才又挖出来,初一至初四为小扒(分赛),初五为大扒(决赛)。获奖者可得金猪一只和龙包(肉包子)无数。
  特别的是,阳江每年龙舟节举行的都是逆水赛龙舟。
  山歌节 自1987年起,阳江每年举行山歌节。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节目“跳禾楼”。“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于阳江农村各地,意在祈求农家丰收。类似“跳禾楼”这种斗歌形式的还有后来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堂梅”以及海边沧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以上所列的尽管在演唱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斗歌),山歌擂台除有组织地进行外,许多都是群众自发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高留圩 阳春的“高留圩”历史悠久。“高留圩”每年一度,农历五月初一这天,各式各样的木器、竹器、藤编织品云集高留河滩,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抢购各种编织品、工艺品,据说这些经过高留水浸使过的工艺品,永不蚀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留圩”吸引了无数游人。
  瑶族风情 阳春县有瑶族同胞约一万人,居住在云雾山区之中,语言、服饰、节日、生活习俗与汉族不同。瑶胞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载歌载舞,别有一番风情。
  渔民风情 阳光市有闸坡、东平、沙扒、溪头、河北、对岸六个全国重点渔港,渔民的生活习惯,穿戴打扮,风俗习惯、烹调技巧,渔歌曲调,独特有趣。
  风筝节 阳江风筝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古代传递军情,后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活动,延续至今。1990年,在第七届国际风筝会上,阳江市代表队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扎制而成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在国内,阳江凤筝与山东潍坊风筝形成“南江北坊”两大流派,被誉为中国南派风筝杰出代表。
  1991年,广东省体委授予阳江“凤筝之乡”的光荣称号。现阳江己建成14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名观众的“南国凤筝竞赛场”(由原广东省省长叶选平题)。每年农历九月九口重阳节,这里都举行盛大的放飞表演(比赛)。
  龙舟节 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五,阳江都举行龙舟竞赛,内地在江河(漠阳江、鸳鸯湖)划龙船,沿海地区在海上扒艇仔,不近江河的地区则舞旱龙庆祝。
  阳江龙舟一般长30多米,坐挠手50人,船上另有锣鼓手各一人,以壮船威。龙舟扒完后,被埋在河(湖)边,至第二年四月才又挖出来,初一至初四为小扒(分赛),初五为大扒(决赛)。获奖者可得金猪一只和龙包(肉包子)无数。
  特别的是,阳江每年龙舟节举行的都是逆水赛龙舟。
  山歌节 自1987年起,阳江每年举行山歌节。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节目“跳禾楼”。“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于阳江农村各地,意在祈求农家丰收。类似“跳禾楼”这种斗歌形式的还有后来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堂梅”以及海边沧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以上所列的尽管在演唱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斗歌),山歌擂台除有组织地进行外,许多都是群众自发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阳江结婚生子习俗
  阳江的红白喜事大大小小有许多。其中属于红事的有生子、结婚、生日、节日等。下面着重按顺序说说生子和结婚。
  生子
  小孩出生是男的叫“弄璋之喜”。璋,一种玉器,古人重男轻女,把璋给男孩玩;若生的是女孩则叫“弄瓦之喜”。瓦,原始的纺锤。
  婴孩出生后在大门两边挂柚子叶,传说可以避邪。最近看了一些有关文章,说这种“迷信”也有点科学的道理,因为柚子叶有芬芳的成分,确实可以起清新空气的作用。
  踏后婴孩出生后,第一个进入产妇家的外人,叫踏后。俗传将来这个婴孩的品性就象这个人。忌踏血盘自产子至满月,忌外人进产房,谓之“忌踏血盘”。
  十二朝小孩出生12天,请接生婆为婴孩洗身,略备小宴,庆贺母女平安。
  弥月小孩出生满一个月,阳江人叫满月。提前数日煮好糯米饭,晾干,撒上酒饼发酵,酿成酒糟备用。满月日,以酒糟为主,佐以姜丝、鸡肉煮成粥,曰“姜酒”,也叫“鸡酒”。亲戚此前祝贺,送小孩衣帽、花布、红糖、柿饼。外婆家送背带、小被(俗称被仔)、小钏。一般客人饮满月酒,可在饭后送个红包。
  百逻逻,阳江话读第二声。婴孩百日后谓之“百逻”,可以吃咸味。象征性的采来猪肉的各个部件煮熟,给婴孩吃,谓之“吃猪百件”。
  执菜小孩满月后由母亲背着第一次到外婆家,谓之“执菜”。往来路上以母亲裤代被仔蒙背带上,遮盖小孩;背带扎一根针,或系几根茅草, 谓可避邪。归来时,外婆家除送例行的糕饼外,还特备蕃薯、蒜苗,寓好时好运,合想合算。
  对岁婴儿年满一周岁,为小孩做第一个生日。外婆及亲友送衣帽祝贺。开灯产子当年的元宵节,父亲到村口门楼悬挂一盏彩灯,拜神,请酒庆贺。 元宵节后,把灯取回来,在家中厅堂悬挂。光表若产女子则不开灯,只在家中拜神,曰“光表”。
  结婚
  清花园传说每个人在阴间花园里都有一棵树,树上开红白两种花。红花是女,白花是男。所以民间有的女孩子名叫“转花”,意为希望由红花转为白花,由生女变为生男。结婚前,女方请“逻花婆”(神婆之类)到“花园”去,看看“花树”有没有“蛀虫”,代为清理一下。以保婚后无病无痛,旺夫益子。
  合年
  庚“合”读如“甲”。由媒人向男女双方互送年庚,排过“八字”,认为双方无相克后,过一个月,双方家庭平安无事,便可同意婚事。
  文定
  由男方送帖给女方,表示同意订婚,随送一笔定金还有槟榔、蒌叶、礼饼,婚事遂定。文定期多在男女幼年时已进行,最早还有指腹为婚的。
  择吉
  由男方选定婚期(吉日良辰),通知女方。行聘婚前三天,男方向女方送上礼金。俗称“做大礼”。回盘凡文定,行聘男方俱备礼金、烧猪、酒、饼、槟榔。女方亦“回事”冠、巾履、书扇、酒饼,谓之“回盘”。伏嫁定下婚期后,姑娘即躲在闺房洗髻、夹面毛作妇妆,避见家人,谓之“伏嫁”,阳江话读如“仆嫁”。伴嫁同年姐妹同寝处作嫁衣。哭嫁姑娘出嫁前几天,躲在闺中,与女友唱花笺,意多为与亲人离情别意,唱到情深,痛哭不止。
  担米
  担亲人举行婚礼,有关亲戚备“米担”送到新郎家以示祝贺。米担有两箩大米(重量多少视自己的可能,其实也没谁收到米担要过镑的),还有酒、鸡和对联。帖上注明“谨具酒米鸡联”的字样。
  梳头
  新娘出嫁前由“好命”(子女多,夫妇全)的婆娘为新娘梳妆。阳春习惯还在新娘脖子上挂上一串用红头绳串起来的针线包、镜子、尺、剪刀等物。婆娘一边梳头一边念“一梳梳到尾,二梳早生贵子,三梳白发齐眉”之类的颂词。铺床新郎的新房里,请来“好命”的夫妇代为摆设床铺,还在床上撒些花生,红枣、橄榄等象 征早生贵子的吉祥食品。迎亲一由“梅香”、“大叔”代男方到女方迎娶。时在黄昏,故曰“结婚”(《士昏礼》注: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时张灯结彩,八音乐队,热闹非常。
  打阁
  女方由伴队女友组成抗婚队伍,和迎亲队对抗,“不让”男方“抢”走自己的女伴。双方在闺阁中“大打出手”。棍棒木石交加,甚至泼出尿水。男方则“奋勇进攻”把新娘“抢”出来。这是原始抢婚遗习,后来都很少这样做了。
  暖轿
  花轿至,两妇女持火把烘轿内,谓之“暖轿”。意为吉祥。送行姑娘由伴嫁女从闺房中扶出坐哭于堂,有老妇为之梳髻,以红纱巾遮面。(渔家女戴“猪 嘴”,一个纸和布做的面具要戴一个月,每十天放开三分之一。渔民不坐轿)。然后背出厅堂上轿。有长辈持雨伞遮盖,妇女撒米或爆谷(俗称谷爆)开路。一边撒一边念:“米仔花花撒入弟家,米仔碌碌撒回姐屋。撒入两揸比兄共弟,撒出两揸比去姐家。”“有米有谷,有鱼有肉。有荫更有福”。姑娘家中亲人送至村口,伴嫁女持纱灯伴轿而行。到了新郎家,新郎会给她们若干“姐妹钱”。覃轿新妇至男家妇女二人持火把,拂轿侧,谓之“覃轿”。新娘从轿里出来,“接嫁阿嬷” 背进屋里,或者地上铺草席,新娘步入。
  拜堂
  新娘新郎共拜天地、祖先、 父母。合卺交杯筵席上,新娘新郎交杯喝酒。一瓠分为两瓢谓之卺,婿与妇各执其一而饮谓合卺交杯。贫家童婚,长大日后始合卺,谓之鸡对。打堂枚晚饭后,堂中设席,邀宾客对歌猜枚。以新郎为新君,歌手分别称为左右丞相,水淀鸠。闹新房打堂梅后,送新郎进洞房。众亲友跟进来看新娘,戏弄新婚夫妇。如让他们共同咬一粒橄榄,向他们要“新娘饼”,有的还躺新娘床传说躺过新娘床以后不会腰骨痛。
  饮甜茶
  第二天早晨,新娘拜见新翁婆婆以及亲友长辈,献茶。翁婆亲友打赏“利市”。 行门三天之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俗称“攀神阵”。女人谓之“洗髻”。 回祖新郎携新娘到新郎的外婆家探访。摞茶新娘归娘家,仍哭,月后才归夫家,母家备糕饼以送。
  闹老房
  婚后三年,夫妇还没生育,邀请一些亲戚朋友再来闹一次新房,意为“新婚”,希望婚姻从此开始,生男育女。泣茶定婚后,有一方病故,谓之“泣茶”。鬼婚定婚后,女方死,男方与别个女人结婚,婚礼前一天新郎到死者家娶鬼。用一辆黑色小轿,轿中置一米斗,米上插死者灵牌。抬回新郎的新房,放在门角的小台上。代面凡属于泣茶、鬼娶的,婚后三朝,新娘必需到死者原家里认亲。亡女之家先是大门紧闭,待新娘在门外喊遍死者家里的爹妈兄弟姐妹后,死者爹妈才出来开门,见新娘面便说“某某回来啦!”这“某某”即是已死女儿的名字。仪式结束后,表示死者爹妈认下了这个女儿。这新娘从此便是死者爹妈的“代面女”。日后执父女礼行往。
  娶妾
  旧社会时,有钱人家除了正娶妻子外,还会讨小老婆,有的甚至讨几个小老婆。小老婆俗称妾侍。妾进门时,原娶(俗称大婆)在门口左边站在一高凳上,左手持把纸扇,右手持一副筷子(十双)。妾进来,低头而过。大婆一边摇扇,以筷子敲打妾的头,口中念:“我系大,你系细,我企凳,你企地,高过你,大过你,你系奴,你是婢,贱人贱命,早生贵子。”妾侍一般在家庭地位很低。
  入门
  寡妇招夫叫“入门”。傍晚,新丈夫进门,以禾束(一种两头尖利的扁担)一头挂箱子,一头挂包袱作远行归来样。寡妇在门口迎接:“孩子他叔,你这么晚,从哪儿回来?”丈夫答曰:“去发财回”。然后,妇人代接下箱子,丈夫把包袱挂在门闩上。(意为“弄得不好我随时要走的”。因此,阳江有“包袱挂门闩”的俗话,表示随时可走的意思)。妇人放下行李便热情叫:“孩子,快开饭给你爸爸吃。”然后全家共进晚餐。
  阳江过年风俗
  春节,阳江民间称为新年,过新年是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较长,实际时间是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起至正月十六日止。其中包括:送灶神、扫屋尘、贴春联、吃团年饭、噩神、行大运、封“插花”等。
  扫屋尘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家家户户开始把屋宇大清洁,意为把旧的、污秽的都驱除去,干干净净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家庭主妇把早已准备好的竹枝或甘蔗尾叶扎在长长竹竿上,打扫墙上,屋顶灰尘。
  所谓之“扫屋尘”,取竹枝扎帚寓意长寿;蔗尾则寓意“一年甜到尾”。同时,家具厨具也一并洗揩干净。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噩神”
  吃罢年夜饭,静静等待8点钟中央台春节晚会的揭幕。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期盼,一种等待,一种习惯,一种无法抹去的过年情结。一家人守岁到深夜凌晨,家家开始烧炮竹“噩神”迎新岁。“(赶)噩神” 又叫“斥噩神”,是赶走不好的东西,预示新的一年生活甜美。
  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过年放鞭炮,哪里放鞭炮,都去看看有没有未有响的,呛得眼泪直流也不在乎。有时个别没有响的炮仗当捡到手上却爆炸了,把手炸伤了也不吭声。如果找到一个“漏网之鱼”,高兴得跑出老远,然后拿去“弹牛屎”。
  “行大运”
  为了讨吉利和祈求好运到来,大年初一阳江人会有个特色活动──“行大运”。《阳江县志》有载:“阳江城居民年初一天亮之前,选定属大利方向环城周围绕一圈,称“行大运”,以示新一年行好运。
  永福街和锦绣街、攀桂巷、朗星坊、青云路是年初一行大运的必经之路。行大运从青云路起步,取“走出学宫,青云直上,头顶朗星,手攀丹桂”的“学而优则仕”之意。有的青年在“行大运”时还要带着一小束桃花,寄托着能“行桃花运”。有一年在“行大运”时,一位头脑机灵的农民担了一小担番薯,每条番薯都包上喜庆的红纸,遇见“行大运”的年青人,即上前恭喜:“有时(薯)有运!有时(薯)有运!”随即送上番薯。“行大运”的年青人也高兴地回赠一个利是酬谢。
  大吉利是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年也不可骂孩子,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
  初一这天,人人穿新衣庆新年,见人要讲吉利话,互相祝贺。即使是打个喷嚏,也要念几句好话。以前有的女人打喷嚏念出的话还寄托着婚姻的希望:“呵斥!大吉利是!嫁工作同志,医生司机都可以,臭屎农民无关事!”可惜她看不起农民,她没想过没有了农民,医生司机猪肉佬都会饿死。
  有钱人家,大年初一清晨就会请人舞狮子拜屋,视此有“旺屋”作用。舞狮子在江城称为“懵是子”,这是避讳,因“狮”阳江音同“输”,不吉利。新婚夫妇想早生男孩,还会请狮子进入卧房中,让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滚一番,“狮子上床”也就暗喻“是子(男孩)”的好兆头。
  开年拜年
  年初二为开年,这时便有民间艺人沿门拜年,吹打弹唱,意思是庆祝,吉祥。年初二后方可出门远行,访友、去村(探亲)。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包括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贺年卡、电话、短讯、网络拜年等。既方便又实用。
  几千年来,沧海桑田,月转星移,这一系列的喜庆元素始终未曾更变,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情结”。社会在进步,生活在改变,我们迎来一个衣食无忧的年代!无论富有或者贫穷,开心才是最好;不管丰盛或者单调,亲人团聚才是最开心。
  阳江人的“虎文化”
  阳江人的“虎文化”别具特色,关于虎的阳江俗语也流传不少。如:“上得山多终遇虎”DD比喻亏心事做多了始终会有倒霉的一天;“大虫头老鼠尾”DD头大尾细,类似“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秧地伏紧大虫”DD伏(卟)藏的意思。在低矮的秧苗中竟然藏着老虎,指事情出乎意料之外,在不显眼的地方出现了大问题;“打虎不及亲兄弟”DD意思是打虎时亲兄弟齐心协力;“大虫借猪??有借无还”DD老虎把猪“借”走了,后果是猪被虎吃掉。存心拿别人的东西(财物),却以借为名,东西到他手上,跟大虫(老虎)“借”走了猪一样,是不可能归还的;“缸瓦佬打大虫DD尽果煲”:孤注一掷、最后一搏的意思。说的是一个卖缸瓦的人遇见一只大虫(老虎),就把担子里的缸瓦一次次地掷向大虫,把大虫的进攻打退。一担缸瓦差不多掷光了,只剩下一个大瓦煲。大虫又扑上来了,他拼尽全力,把瓦煲向大虫头上砸去,给了大虫致命一击。

民风民俗资料

http://m.jinghuajt.com/zuowensucai/2265/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2023高考历史典故作文素材集合2篇

历史典故

高考历史典故作文素材范文汇总四篇

历史典故

霜降的历史典故及文化传承集合3篇

历史典故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范文(精选6篇)

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锦集3篇)

历史典故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锦集七篇

历史典故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精选4篇

历史典故

关于芒种节气的历史典故【三篇】

历史典故

著名的历史典故【3篇】

历史典故

党史经典故事3篇

历史典故